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后,随着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 皮内尔和塞缪尔 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
《理想国》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但真正表达意见的却是柏拉图,柏拉图站在苏格拉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希腊统治者和贵族的观点和想法提出抨击。 全书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书译者参照原本( Loeb 古典丛书本希腊原文和牛津版 Jowett & Campbell 的希腊原文,并参考 Jowett , Davies andVaughan , Lindsay , Shorey , Cornford , Lee , Rouse 等新旧英译本七种)和吴译本,重新翻译,将原书晦涩的语言进一步简化,希望让现在的年
一本自我对话性质的小书,一些关于生死、自然、烦恼、自我、他者的洞察和思考,很多随性、审慎而又睿智的语言,让你回归内心的城堡。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 如直觉主义, 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 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本书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 如果你们 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为全面,也比他此后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更具有辩证法的活力。 《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于,谢林在这里第一次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 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
击碎主体性的迷梦 穿越欲望的幻象 最终达至对主体症状的突破 继康德之后,拉康给出了第四批判:纯粹欲望批判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 小型传记 ,作者结合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 下册是作者在细读了拉康《文集》,研读了拉康的研讨班作品和国外有关拉康的主要研究成果后,从 主体间性 的概念和视角出发,对拉康庞杂的理论所展开的全面梳理。 本次作者除做小幅修订外,还增加了一篇修订版序言,回顾了这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利维坦》是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 霍布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权力的本质以及社会秩序的基础。霍布斯从 自然状态 的假设出发,描绘了一个没有法律和权威的社会中,人类彼此竞争、冲突和不安的状态,提出 人对人是狼 的著名观点。他认为,为了摆脱这种混乱,人们必须通过契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权者,以确保和平与安全。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恐怖之物为何令人痴迷?又为何必要? 《怪异与阴森》是英国当代文化理论家马克 费舍的遗作,全书共十四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流行文化中的恐怖主题,更准确地说,是 怪异 与 阴森 这两个概念。20 世纪一些最令人魂牵梦萦、最反常的小说就属于这两种模式。费舍探讨了众多流行作家、导演、音乐人的作品。 怪异和阴森,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的刺探,是日常世界偏离自身的方式。马克 费舍将这两个概念定义为激进的叙事模式或 超验的震撼 时刻,要正确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就必须对这类边缘概念进行研究。从这种意义上看来,科技、资本也是这样一种阴森可怖的存在。
探索人与其他物种的共生方式,彻底改变我们对爱与伴侣关系的理解! 在与人类的共同生活中,狗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同参与战争、殖民、狩猎、畜牧、医疗等活动。狗在欧洲征服美洲大陆的过程中充当了殖民者的恐怖工具;在电子战争诞生前,训练有素的狗是最具灵性的一种武器;追踪猎犬不仅能吓住奴隶和囚犯,也救助了迷路儿童和地震灾民 它们不是家中的 毛孩子 ,而是人类进化中的重要 同伙 ,我们塑造了彼此的生命和历史。 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每个伴侣物种的关系,都是自然与文化的内爆,是在爱与差异中共同发展、相互构造的过程。《伴侣物种宣言》不仅是一部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种政治宣言,是在战事一触即发的全球态势中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为。
《形而上学导论》是海德格尔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源出于海德格尔1935年夏季学期的讲课,为海德格尔思想转型之作。作者在本书中试图跳出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全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并对其渊源根基进行哲思与发问。具体来说,作者把 存在的问题 当作形而上学的基本主题来进行追问,认为形而上学应该追问的是 在 ,而不是 在者 。为此,他追溯了 在 的语法和语源,然后对 在 的本质,以及 在 的各种限制进行了讨论。
《宽容》是一部描述人类思想解放的历程、畅销近百年的通俗历史读本,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主义经典之作。房龙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 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借助 宽容 之眼, 重新审视人类由史前时代、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 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到现代几千年文明的变迁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这期间,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和吴晓明写给年轻人的10堂西方哲学通识课,读懂2000年的西方智慧与文明。 《西方哲学思想讲义》是了解西方哲学的简明读本,以故事的形式,带领读者走进尼采、卢梭、柏拉图等10位伟大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在深入了解他们生平经历的同时,感受他们在追寻价值与意义之路上的挫折与坚韧、孤独与慰藉、迷茫与豁然。 哲学不仅仅是高深的思想,更是让你生活变好的方式。打开本书,与西方2000年来蕞优秀的灵魂对话,用哲学的思维提升我们的头脑,用哲学的眼光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充实人生,使自己成为有格局、有魄力、有智慧的自由人。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注疏集修订版)》讲述了: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 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 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 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 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