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9年初版以来,本书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默顿在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及科学社会学研究等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提出了 参考群体 、 自证预言 、 中层理论 、 越轨的失范理论 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概念,并强调了在功能分析中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等的重要性,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系统地奠定了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在身体社会学与性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下展开的,强调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背景,日常生活的方法论视角,以及质性经验研究的方法。身体与性/别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比较前沿,尤其是经验研究文献非常缺乏。本书基于不同女性人群的身体与性研究,恰恰是希望以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 中国式 的身体问题,促进身体、性及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本书是基于2010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 课题组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一书,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情况所做的 再研究 。本书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权威数据,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2010~2020年我国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和职业结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网络社会结构九个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概括了这九个方面的特征,分析了变迁的动力机制,提出了持续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对策建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叙述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说明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一历史现象,试图为人们提供一幅 为完整的历史图景。书的 部写18世纪留传下来的人民传统,第二部分是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工人集团的亲身经历,第三部分讲述了19世纪初年代工人阶级的政治史。书中引用了大量 手资料,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汤普森不愿站在后人的高度上来指责前人的“幼稚”,坚持依照笔下人物的立场去理解他们那个时代,强调阶级在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被形成时又主观地形成自己。
《美国变局 从里根到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什么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历史实践,由一种特定的财政、货币、贸易和产业政策混合构成,这种政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资本主义的最新重组,一直发展到今天。近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执行其政策目标方面变得更加激进,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世界范围内,这一趋势都愈演愈烈,而美国民主的萎缩也随之加速。本书梳理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剖析了产生和破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更深层次的物质力量,特别关注了2008 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新自由主义危机,奥巴马未能复兴新自由主义,而特朗普试图以一种新的、更激进的形式恢复它。 《美国路人》在驻外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刘骁骞开启了特殊的走遍美国的行程。他踏足将近五十个州,深入人群和险地,穿梭城市和村庄,试图看清那些被笼罩
1945~1949年,上海劳资争议爆发的频率达到自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的最高峰,劳资关系紧张。为应对危局,国民党政权转变工运策略,从压制工运转变为控制劳工,引导工运组织为其所用,垄断工运的领导权,注重将帮会组织纳入体制。但国民党政权内部并没能集中工人运动的力量,而是分为工人福利委员会、劳工协进社、三青团等多方势力。它们彼此互相争斗限制了国民党劳工组织的发展,为中共的城市革命提供了机遇。党争成为国民党难以逾越的障碍。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美国政府通过总统行政命令和国会立法等方式,确立了完备的人才吸引战略与政策体系,为美国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据统计,到2000年,生活在美国的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外国人才超过1000万。在2001-2010年,美国通过授予永久移民资格和发放临时技术劳工签证的方式,又吸引了1000万外籍人才。尽管其中有些人在美国工作六、七年之后回国,但大多数终在美国定居,对美国的科技队伍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外籍人比例从1982年的38%上升到2002年的59%。在美国就业的所有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0%出生在国外。在1998-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1/3以上是在外国出生的。不难看出,持续不断的科技移民潮,不仅每年为美国节省了数百亿美元的抚养与教育经费,而且他们都是在青壮年时期进入美国的,因而对美国科技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为回应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书以 社工-社区 关系为基础,提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社区工作关系三阶段模式,明确社区工作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和任务,探索实现路径和具体步骤,反思并梳理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实操技巧。
本书创造性地引入技术赋权视角,从国家、企业、劳动者和工会等多个层面考察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建构了系统解释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研究框架,深入考察当下传统劳动关系和平台劳动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与劳动关系转型理论等主流理论对话,指出技术进步冲击和改变了中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方向和路径,互联网时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将呈现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关系转型不一样的图景,有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以及劳动社会学、工业社会学、技术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理论。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作者陆学艺)为社科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的一本,作者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现实问题,主要关注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社会治理等。通过本书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及其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与成果。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应酬。平日里,生儿育女、婚丧嫁娶、升迁升职,总有人设宴请客,请柬一到,为做人情,应酬便在所难免;逢年过节、亲友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餐,联络感情,结交新朋,亦需要应酬。酒桌上、牌桌上、娱乐场所,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处处有应酬;朋友、敌人、陌生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时时要应酬。在各种商务场合如商务拜访、商务接待、商务宴请、商务谈判中,善应酬者决胜千里,轻松博取自己的商业利益。公务应酬中,大大小小的会议,层层级级的检查,迎来送往的接待,接二连三的饭局,应酬得当,各方面才能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人气旺盛,工作顺利。应酬需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才能做到有礼有节,有章可循,从容应对。应酬中有规则,有方法,有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人口的生育横式和死亡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由解放前的高出生、高死亡,向高出生、低死亡,继而低出生、低死亡模式不断前进。60多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年轻型人口结构、成年型人口绪构及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变迁。21世纪我国迈人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就大陆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已经过亿。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超过欧洲所有国家老年人日数之和。是世界上难一老年人口超过亿的国家。老年入是否得到体商地照护和关怀也是衡量―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虽然已成显学,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现代公共关系学的主要理论议题和研究传统,建立公共关系学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国公共关系学(套装上下册)》分上、下两册,主要包括元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四大版块,汇集了国内外著名公共关系研究者的系列研究成果。 《中国公共关系学(套装上下册)》是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类奠基工具书,对于中国公共关系学界、业界而言,《中国公共关系学(套装上下册)》无疑是一本案头书;对于国际公共关系学界、业界而言,《中国公共关系学(套装上下册)》更是一本中西互补、自成一体、名家云集的基础性公共关系理论读本。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反映的是公众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实践能力,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托南京大学组织课题组,于2016年3-5月联合开展了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及需求问卷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江苏全省13个市,调查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呈现出目前江苏的人文社科素养的情况,为后面的决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