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什么对我来说*重要?为什么我认为是对的事情别人却无法接受?如何在不破坏集体氛围的同时坚持自我?每个人的努力真的能为社会带来改变吗? 我们的内心经常充满了困惑和怀疑。它们有时会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我们自暴自弃。但这些问题回答起来并不容易。 本书通过两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从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提示了方向。作者不仅在社会学领域著作等身,写起故事来也文笔不俗,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展开深入思索,而绝不会感到枯燥和厌烦。 故事中还穿插了一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和事例,可供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这是一部湮没百年的社会学经典译著,作者明恩溥在二十多年审慎研究和大量观察的基础上,生动概括、描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现实和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其观点客观犀利。他写中国人会在墙上挖一个洞,洞里放上蜡烛,这样两个房间就都有光了;写中国家长会给男孩取个女孩的名字,让神佛误认为他是个女孩,这样就很好养了;写人们以放生鱼儿鸟儿来积善行德,至于放生后的鱼儿鸟儿今后怎样生活,那全然不是他们关注的了;写码头工人仅仅用大量可以回收利用的草席就打败了美国某州花费巨资建造的精致粮仓…… 昨日中国何以评说,未来之路何去何从?了解和思考这些,对个人的自省自觉,甚至对民族的振兴发展,都是非常有必要且有益的。
本书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性行为的一个抽样调查,旨在为大学生性教育工作者、性社会学研究者以及广大的关心大学生性问题的读者提供辅助性资料。从本质说,大学生群体仍然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主要建设力量。在性方面,大学生也并非一个开放,混乱的群体。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问题例证,而并非“妖魔化”大学生。
“婚姻”——女性的终归宿。现今21世纪的新女性对于婚姻有新的一番定义,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女性就曾经对婚姻自主作出过行动。《唐代入道女性世界中的性别意识与情欲》由李晓培所著,透过石刻史料来解读女性内心的情感,配合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一一描绘出唐代女性勇于挑战传统、追求自身幸福的热情。读者可藉由笔者运用的“文本”与“再现”手法窥见另类的史料分析。
大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和胸襟,需要更民主的智慧和更科学的选择。面对战略机遇期,需要知道我们缺什么,需要知道我们要什么,需要知道我们如何做。这些都需要知道群体和普通民众话语的有效通融,并能够与国家决策达成共识和默契。 大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思想沟通的精神家园,需要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略、专家学者的研究思考传递给关注国家发展的各界朋友。希望通过各界朋友的再思考来完善专家者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以此来推动国家的大政方略更加缜密,更加符合国家的发展实际。《中国论衡》文库系沧海一粟,面对神圣事业,心向往之,定当树立责任意识,努力前行。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市场与土地分配的专着。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出了两个看法。 ,秦汉以后出现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实在是个很不恰当的名称。绝大多数的地主是由土地市场定位的。主流派学者一向认为地权的转移都是不同方式的土地兼并,地权是越来越集中,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关于中国明清两代残存下来的地籍册档,不可完全否定其价值。黄仁宇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不懂得数字管理”,更有甚者说明清绘制的鱼鳞图册“根本不是史实而是传奇”。这些地籍册档自然不够齐备完整,但若加适当运用,还是很有价值的实证史料。 本书即利用了这些明清官方地籍资料,再加以民国期间的农村调查资料,利用正规统计方法,对明清以来之农村地权分配做
本书为《中国乡村研究》(第8辑),分为农业发展出路,妇女,乡村治理,历史回顾与前瞻四大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妇女何以在村落里安身立命?——农民“历史感”与“当地感”的视角,作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乡”——论康有为《公民自治篇》中的政体设计,抗战时期四川内江农贷个案研究等内容。 本书的作者都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农村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从具体个案出发,作实证研究,体现了农村研究的新视野,得出了颇有价值的结论。
《乾隆年间四川拐卖妇人案件的社会分析--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1752-1795)》由李清瑞所著,以清代的巴县档案为主,以《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条文、地方县衙的审判制度等为辅,讨论地方档案中所呈现的拐案情况,以及拐案中反映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当时妇女生活所面对的问题,地方县级审判对于拐案这类命盗重案的处置,以及拐案中所呈现出的人际互动的关系。
《韶州瑶人》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是在解放前学者调查研究粤北瑶族(荒洞、乌坑瑶寨)的基础上,进行的跟噻调查研究。它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并融入作者多年收集整理瑶族古籍和历史文献资料的体会。它是对瑶族社会历史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建国50多年来韶州瑶山的巨变: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卫生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体现了党光辉的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全书分11章,并加插图,以求图文并茂。本书研究瑶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有所创新。(1)资料方面丰富面翔实。(2)提出瑶族源多元。(3)瑶族族名(瑶名)的来源问题。(4)瑶兵、瑶田、瑶户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未曾研究的课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