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能改善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着老年赡养负担的加重,而且带来劳动力不足问题。对于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的日本来说,如何将老年人转化为老年人力资源,显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少子化、高龄化问题,日本政府和企业界不断创新,从立法、政策、管理等角度展开了诸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实践,发挥了积*的作用。日本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方面将提供借鉴与参考。 丁英顺*的《日本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智库报告》
本书主要内容共分为人口数据来源、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和调整方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测量、人口预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检验以及人口预测模型、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人口预测应用研究案例五个部分。本书共计11章,从第2章到第11章为核心内容,覆盖上述五个部分,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章前言。本书的撰写目的、特色、目标和读者群体定位。第二章人口预测的历史与结果检验。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介绍人口预测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是对部分重要人口预测结果的检验与评价。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评价。本章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是人口统计数据来源及中国人口统计数据问题,第二部分是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第四章死亡水平测量。本章共分四个部分,*部分是假想队列方法,第二部分是测量指标的标准化方法,第三部分是生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胡中生*,卞利主编的《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 究(精)/徽学文库》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存在 着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扩张的人文礼教环境,在人 口的持续增长下,徽州的生存压力在加剧,社会矛盾 在积累。为了生存和发展,徽州人口进行了多层次的 分流,形成了士 商、主 仆、小家庭 支派 大宗族、分支 本支以及小徽州 大徽州的 多层次的人口结构。徽州人口分流模式缓解了资源的 紧张,同时也完善了生存保障。人口分流强化了徽州 社会的宗族建设和生存伦理,影响了徽州社会发展方 向。保守的地方精英和宗族老人借助徽商的财力,将 徽州的宗族形态发展到*致,宗族的控制力覆盖了整 个徽州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宗族完善了徽州的社会管 理。由于资源和人口的紧张,生存伦理成为徽州重要 的意识形态。生存伦理主导下的徽州宗族与社会出现 了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旨在对新中国50年来人口、生育政策的回顾、考证、分析研究,阐述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主导原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人口政策的历史回顾与评价,生育率影响因素分析,政策生育率的选择与未来人口预测,对策与建议。指出生育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必须界定清晰,使它在人口控制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还要立足于客观实际,以 软着陆 的方式进行政策调整,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避免人口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人口原理(珍藏本)》是马尔萨斯的早期著作,但却是他负盛名的作品。1797年,父亲把英国政治哲学家葛德文的名著《研究者:教育、习俗及文艺的评论》介绍给32岁的马尔萨斯,父子因对此书理解不一,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由此马尔萨斯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一本小册子--这就是版《人口原理》。 本书从1798年发行版开始到1872年,仅仅70余年共发行了七版。这部著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普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古如此,于今更是如此。 这是一部曾引致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大会60个国家代表赞成再版的鸿篇巨著,它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人口学领域,它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生活资料的增加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且成为自然和永恒规律时,到底用什么手段才能改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呢?作者次试图将这一问题总
《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的思想就像作者的行事一样,特立独行,与俗相违,故成书八年,才获出版。意见们把中国文化贬得一无是处,作者却从传统中寻找到普世的价值;卫道士把国学当作万应灵丹,作者却说西方文化亦有优胜;愤青们狂热鼓吹进步,作者却在现代性里发现邪恶。《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作者信持“独立自由之思想,坚贞不磨之志节”(钱基博语),冥行孤往,矢志不移,坚守高贵,鞭笞卑贱,在这个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像堂·吉诃德般抗争不息。
本书《华罗庚治学思想精选》是中科院数学所研究院金雅芬 研究员多年研究的成果。全书以专题为线索,从治学方法,精神品格,学 界评价与领导人评价这些方面分别集中入手,翔实地展示了这位学术界巨 擘的生平。同时还配有大量珍贵的插图(含作者照片,题字,示意图等) ,并和相关的评论与史料较好地结合起来。因而在历史资料的丰富程度, 和主题的凝练程度上都在同类学人传记上都堪称上乘。为广大读者了 解上个世纪初这位身残志坚,为祖国的数学学科建制奋斗终身,才华卓著 的学术大师给出了很好的范本。
《媒介与文明》图文并茂,进一步普及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两个姐妹篇浓缩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精髓,体现了相同的主题:媒介对人的心理、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媒介与文明》用喑喻勾勒媒介史和文化史,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文化的变化趋势和未来。日益发展的新技术是人体的“自我截除”,电子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们要抗拒媒介对人的麻木性影响。一旦盲目地卷入新技术,我们就成了机器人。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人口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与再分布问题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传统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理论一般是从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态的、地理空间的、历史的等研究视角出发,对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分布与迁移现象作出解释。这必然导致切割研究,而无法准确把握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现象的本质。 针对当前人口分布和迁移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试图借鉴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将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结合起来,站在整个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对人口分布与再分布问题进行时空大尺度的系统研究,以期获得对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进而形成一种能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部分人口分布与迁移现象作出较好解释的人口分布生成机制理论。
秦西汉时期的人口学界虽有研究但多局限在人口数量,人口迁移,户籍制度人口思想等方面。袁祖亮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人口学涵盖的内容为祝角去审视二千年前之人口现象。该著不但对以前之研究进行了成功的推进与深化而且对当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结构中的官吏、富人、惩贪及年判刑情况,人口素质中的身高,寿命,肤色变化,健康状况特殊人才——将相,歌伎佳丽、奇节之士的地区分布及原因人口姓氏的基本概况与演变生育方面的异常现象——近亲为婚娶女无度收继婚等方面之探讨与分析,民族人口中之匈奴乌孙大月氏等族别的人口概况人居生态环境中特别是涉及今日所罕见的动物,鸟类鱼类……当时的活动情况等等实为难能可贵。总之,本书资料相当丰富分析人理、结论精当
总结了人口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主要应用模型:尝试将灰色系统模型应用到区域流动人口规模预测,以期更好地描述未来特大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其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的关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人口和民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民生改善的效果要通过各种人口指标得以体现,而测度人口变化的指标也是测度民生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