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辜鸿铭*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本书主要由“给英国听众所做的演讲稿”构成。第三、四章是在剑桥大学“本地夏季讲演会”上讲演(1918)之修改稿;第五章为在“不列颠学会”及“鲁利塔埃·赫茨演讲会”上之讲演稿(1918),原题“美国的哲学观”,曾由“不列颠学会”出版。本书曾部分被译成德文(1936)与意大利文(1939)。 可以用一棵树来比喻阅读此书后的感受:如果美国的民族性格和信念是大树上的叶子,那么乔治桑塔亚那在书中向读者描绘的不是叶子的颜色、形状和脉络,而是将笔尖对准了大树的生长环境。桑塔亚那以其出众的才智写出的精彩文字,成为美国人的书。
清末民初时期,美国人亚瑟?史密斯以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在华居住达半个世纪之久。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西方人的视角,撰写了《中国人的国民性》一书,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人性格图景。 《中国人的国民性》于1894年首次出版,很快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并在中国知识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存在民族劣根性、是否需要改造国民性的大讨论,这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的一件大事。中国现代化姗姗来迟的原因究竟何在?——这个国人激辩百年的难题,也因为“国民性”话题的触发,衍生出了“素质论”与“制度论”两派之争。 时至今日,面对中国社会之怪现状,面对依然频现的“道德危机”,社会上仍不时发生有关国民性的争论。中国人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没有人掌握终极答案,但亚瑟?史密斯的观察与论断,即使在今天,
《圣经》上说,上帝先创造了男人。女人,不过是他身上的一条肋骨。 以男性为中心的生物学家,则用人类起源于丛林并进化为以狩猎为生的肉食动物的学说,来证明女性无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处于从属的地位。 对此,本书首次为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中的平等地位据理力争。它开一代风气之先,力图解开人类,特别是女性的演化和起源之谜;而它提供的答案,则从女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史前史做出了推测性的重构,极富革命性和破坏力。 《女人的起源》初版于1972年,其鲜明的个性,活泼的文风,受到世界各地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行销百万册。30多年来,本书已成为进化论以及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是关于日本人的价值观、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调研报告。该项调查始于1973年,每5年进行一次,到2008年为止,总共进行了8次。该项调查的内容覆盖了日本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目标、人际关系、政治、国际化等诸多领域的问题。通过对35年间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人们不难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人的思想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还可以就此展望日本社会的未来方向。 《现代日本人的意识解读》的作者是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切斯特 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他在书中对他所看到的中国社会作了一个全方位的鸟瞰。虽然不免有许许多多的偏见、误解与曲解。有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偏见与曲解,有的是文化上的误读和误解.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了一幅中国的社会的真实画卷。甚至在一些方面还具有理性的现代化的外来旁观者的深刻洞察力。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书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十年前德国人就知晓他的名字了 糕点师吕迪格尔 内贝格 一个带有异域色彩的冒险家。1982年,他的生活发生了一次根本的转变。在他那次穿越原始森林的远足中。他幸运地找到了*后一批原始印第安人部落,并且注意到亚诺玛米森林中印第安人那岌岌可危的生活状况。吕迪格尔和那些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学习他们仍处于原始状态的文化。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不懈地为印第安人的自由而斗争,因为事实上。淘金者、政治家和骗子们所谓的文明已经威胁到了他们的自由。这是一部关于南美热带雨林中*后一批印第安人的真实报道。
湖南人做事认真、肯吃苦,并且他们大都天生多才干。岳麓书院门口“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牌坊,可以说很恰当地道出了湖南人的自信。湖南人在百多年的历史中开始了接力式的救亡图存,开始了华夏复兴的征程,这一切,彰显了湖南人的伟大。 胆识超凡,负气霸蛮——湖南人的性格气质。我们认识湖南人既可以看到他们坚毅执著、卓励敢死的气势风度;经邦济世、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心;沉稳务实、朴实淳厚的士风民风等,但也可以从其他侧面、甚至反面来认识湖南人,看看湖南人的偏执、蛮动、狂躁……湖南在近代的崛起,是历史的沉淀,是时势的使然,是文化性格决定,更是湖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的结果。
迄今为止,总共有 17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形成了诺贝尔奖中独特的“犹太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 0.3% ,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金总数的 22.35% ,尤其是匈牙利犹太人,被誉为科学大师中的“火星来客”。这些“火星来客”到达地球以后,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火星人口音,便冒充匈牙利人,因为匈牙利人在讲外语时口音特别重,而且他们的天才大多散居世界各地。 钱学森的老师“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尼、“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人。
《换个方法读〈内经〉》按题解和核心内容两部分对中医经典《内经·素问》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现代解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独特的医理及其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重点以文化之源论中医起源,以阴阳五行之理论医理,以时空、气候论养生、治病,以天体结构论人体结构,以“天人合一”整体观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先论中西医差异,再论中西医结合。读者可从作者富于哲理思辨而又隽美直白的文字中感受到《内经》的博大精深。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为方便结合原著学习,《换个方法读〈内经〉》另附《内经· 素问》原文一册,以利对照。读者通过《换个方法读〈内经〉》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也了解中华文化,进而热爱中医,
编写的这本《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
一部另类的《中国通史》;一部探究中国人文化基因的力作;一部具有文化穿透力、令人豁然开朗的“大历史观”。大视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人性格的风土模塑。 大纵深:上下五千年中国人性格演进之踪迹。 大揭密:双重性格下的中国人生存之轨道。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 亨 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是一本探讨这个问题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作,也代表了一个时代外国人的中国观,因此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共总结了二十七条中国人的特性,引证丰富、或褒或贬,无不言之有据。
性,是自然的事,这尤其是自然的妙事。——张竞生 性本无史。 性,原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只有人类的性赋予文化的内涵,为之立史才有道理。 本书以犀利戏谑的笔法,疏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性历史,将暴政之下奸情泛滥的秦朝、战乱和淫乱的左传时代、荒诞性戏和暴虐变态的汉代后宫、性交和乳汁交会的南北朝、性学术集成的隋朝、低胸时代的唐朝、喇嘛密教和欢喜佛盛行的元朝、明代图文并茂的情色艺术等,一一奉献给读者。 书中内容涉及《诗经》、《易经》、五行阴阳学说、儒释道、房中术、春宫图等等。试图从古史旧籍、房中秘书、道家经典、传奇小说、野史笔记入手,勾勒自先秦至清朝跨越几千年的中国人的两性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民情及政治面貌。读完以后,能对中国古代两性文化的发展演变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也是对中国历
在本书中,作者以坦荡的心怀、冷峻的文孚,描绘了二十五种中国人,写尽人性的荒谬和病态,笔触所及,透辟入里,忍俊不禁之余,令人掷笔三叹。国乏信仰、人乏信念的悲哀,却又激唤起作者反抗荒谬、反抗绝望的不解追求,发人深省。作者在文中着墨之处主要不是人性之恶,而是人性之丑。作者在深切的爱中把自己审丑的结果,奉献给那些干净的孩子们和尚未被社会污染的纯洁心灵,愿他们与种种病态人格保持批判性距离,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别一种境界。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念群的随笔集,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多是一些近代人物的趣事,笔者试图涵咏其于境遇之中,读出一种另类的含义。第二部分主要谈怎样从思想史和制度分析相结合的角度理解儒学,以及人类学方法的渗透对历史学变革所造成的启迪与局限。最后一部分谈了史学变革的理论问题及最近的研究想法、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一些感悟。作者把研究社会文化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和体会倾注于纸上,凝聚成一篇篇文笔优美,行文流畅的随笔,极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