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为考察对象,以“选报”为切入点,探讨这份杂志对于同时期报刊舆论的选择性呈现,及其在自我空间内构筑理想的舆论形态的努力。这一时段的《东方杂志》对于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报刊均有所选择,而它如何通』对同时期报刊舆论的吸纳、过滤、屏蔽、传播,来经营属于自我的“选报”空间,是一个富有张力的论题。通过探讨它的创办契机、群体际遇、报界源流等等,有助于从一份刊物的视角观照晚清报刊舆论的整体景象。
《给青年编剧的信》揭示故事行业的一切。 资深编剧宋方金在信中谈及了一个青年编剧可能面临的行业规则、权利之争、市场压力和创作困境等。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大量生动的内幕故事,给出了一份关于这门手艺、这个行业最深情坦诚的答卷。 诚恳生活,大胆写作。归根结底,我们都是故事的手艺人。
《实用播音教程》是北京广播学院自1963年创建播音专业以来套正式出版的专业训练教材,由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组织编写。全套教材共四册:册,《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第二册,《语言表达》;第三册,《广播播音与王持》;第四册,《电视播音与主持》。 本册主要为您提供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的练声材料,其中涵盖理论要点的提示,及科学发声方法的指点。本教材既保留了多年来部分专业教学训练的经典内容,又注重吸收、选取近年专业教学、科研的新成果和广播、电视实践中的新材料,这些材料对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基本功和业务技能、技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有些东西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当它正常存在的时候我们才对它全无感觉,但是当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感到它须臾不可失去的珍贵。大众媒介公信力便属于这样一种东西。 实际上,大众媒介公信力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逐渐在我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术界有了较多的提及,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有个别的调查数据涉及这一问题,但总体上对于公信力的研究还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提及和使用的层面上,缺少理论的探究、梳理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 什么是大众媒介公信力呢?在英语中,与大众媒介公信力相对的词汇是eredibility。美国传播学者对于eredibility的理解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是属性说,即把大众媒介公信力视为是媒介本身一种属性,其核心是媒介的“信用”问题,研究的重心落在媒介造成社会信任的种种特质上。二是关系说,后来的学者们发现,前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产生、发展作了具体梳理,在介绍西方传播学理论各类流派观点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对客观的阐述和评析。全书材料丰富、内容全面、评述严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校新闻学传播学专业学生“传播学理论”课程教材、考研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广大媒体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读物。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人民日报社于2008年正式组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目前,舆情监测室有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等专业背景的舆情分析研究人员50多名,在人民日报社、人民网的领导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工作方法、作业流程和应用技术,可以对传统媒体网络版(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论坛/BBS、微博客、SNS社交网站、网络“意见领袖”个人博客、网站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并进行专业的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本书从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跨学科研究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进而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断裂与延续的传媒动因以及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转换机制和在近现代的逆转方式,以便正确认识大众传媒重要的文化功能,正确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正确评价“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这对于真正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建中国文化话语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传媒话语权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等内容。
《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新媒体系列/复旦新闻与传播学译库》编著者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是什么,如何来认识,本书提供的视角令人赞叹。作为丹麦知名教授,延森具有欧陆学者的气质:思辨、批判。在延森看来,媒介融合带来了研究上的转向——从作为技术的媒介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后者的一个中心命题是特定的媒介与传播实践将对社会组织(从微观到宏观)产生何种影响?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解决交流与传播观念的理论规范问题,本书就是阶段性的成果:基于对交流/传播观念史的考察,建构全新的认识论范式,既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也区别于政治经济学派。这一任务给阅读者提出了智力挑战:本书在哲学、符号学、社会学、阐释学、控制论科学的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对于该书,世界知名传播学者利文斯
一本为内容生产者、内容发布者、内容营销者以及内容创业者量身定制的书 福布斯“社会化媒体时代影响力的女性”之一、“福布斯女性”排名前20博主倾情打造 《华尔街日报》、超级书 内容创业时代,没有旁观者。我们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这意味着: 只要能上网,我们就能发布内容; 只要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就可以做内容营销; 我们都依赖文字去帮助我们传递营销信息; 高品质、差异化的内容能驱动真正的商业价值,实现变现,甚至能让我们成为网红; 万物皆媒,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可以分享内容红利。 如何写出有用、有品、有情和有趣的内容? 如何写得更好,或者说如何不那么恐惧写作? 如何用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时效性的挑战,如何写出能够引发点击欲望的标题、段落? 作为内容营销者,如何摆
《档案管理学新论》应运档案管理实践的需求,试图以新的学科体系构建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新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部分主要是研究档案,包括档案的界定与内含,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等的档案类型构成,档案的特点与档案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第二部分是档案的实体管理工作,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电子档案的数字化归档、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软件的设计与介绍、电子档案的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档案的宏观管理工作,涵盖国家档案馆(室)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档案法制工作、档案科研工作和档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本书内容既有编年叙述,也有专题分析。既从历史时段上论述庚子事变、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前后政论报刊的崛起与革命舆论动员关系,也分专题探析清末民初政治转型与传播思想的嬗变;救亡图存的社会语境与清末民初媒介表述的政治等。尤侧重分析“清末民初媒介建构中政治舆论环境与政治建构中的媒介资本”及“西学背景与媒介建构的政治话语空间”等。并就媒介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互动关系展开论述,旨在揭示媒介政治功能在政党利益纷争中的嬗变历程及由此呈现的规律性。 本书对中国舆论史的回顾与阐释,侧重解读传媒在舆论建构及解构中扮演的角色。梳理传媒在地域空间上的组合及其与舆论呼应的关系,着重探讨政治舆论的媒介建构与塑造舆论环境的关系。
当今时代,主持人节目正从文本话语操作向即兴话语操 作转型。本书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全书分为即兴语流、即兴成篇、即兴修辞、即兴描述、即兴解说、即兴评述、即兴听悟、即兴语智、即兴播讲、即兴访谈、即兴主持、即兴幽默等12个单元,将即兴口语的技能要素科学分解,遵循分进合击、循序渐进的技能习得规律,精心设计了48个训练课目,训练目标明确,语用理念新颖,以例引路,以趣激练,配有训练提示和解题参考,与主持人的口语实践紧密联系,适宜在职主持人的业务培训,也适用于大专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
本书作者是个有心人,多年来悉心搜罗各种旧报,在北京、香港、广州等地收集了40余种近代广州报刊影印件。为使这些报刊露出“庐山真面目”,本书采用了大量报刊影印图片,读者通过翻阅这些“历史的碎片”,可以寻觅远去时代的一丝踪影。同时,本书融史料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既重视引用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一手新闻史料,又注意从宏观上介绍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文白互证,雅俗共赏,以飨读者。
本书介绍出版物基本知识及作者、编辑等应知应会的规范、标准等。全书共8章:1.出版物基本知识,2.著作与著作权,3.出版管理,4.编辑工作基本规程,5.图书编辑技术,6.各类出版物的编辑工作,7.作者编辑应知的法津法规,8.作者编辑应知的国家标准与有关规定。 本书作者都是在各出版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资深编审、副编审,和有多年著书、写作经验的教授、副教授。许多内容是他们依据自己的多年工作实践经验,总结整理而成,其内容十分丰富,具有信息全而新,数据准确、翔实、可靠之特点。全书选材、论述与篇章结构安排,注重简洁、实用、便于读者速查,是读者不可多得的集政策、知识、技术为一体的案头工具书。 读者对象:出版社记者、编辑、校对、出版管理人员;从事写作的著作权人、职业撰稿人、外文图书翻译者;撰写论文的教授
本书是长期从事年鉴编写的工作者对年鉴发展的历程回顾、方法展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