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编辑案例与实训指导(高等院校体育新闻传播实训教材)》,本书分电视摄像与电视编辑两部分。重点在于通过对电视摄像编辑中具体案例的解析,有针对性地提炼出经典的拍摄和剪辑技巧,并列出每个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把每个知识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拍摄编辑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 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 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 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 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 立意高远, 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 引发理性思考, 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 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Dr.Jean?Aryes)将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她认为个体完成的各种活动是将各种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个体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个体与环境互动才能和谐。在创建理论的同时,她身体力行开展应用技术的探索,开办训练机构,研究和总结训练技术,研发评估工具和训练器械。可以毫不夸张地评价:她全面、系统地构建了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在许多国家传播,成为干预儿童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感觉统合训练的受益对象也在不断拓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以及普通儿童的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该书是在原教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已经使用很多年,修订后的教材将从新闻摄影基本理论、摄影技能基础、图片编辑、数码图像技术、完成拍摄任务、新闻摄影伦理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过
20世纪90年代开始,视觉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主导形态;我国新闻业经历多次转型,形成了全新的新闻秩序,视觉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议题。本书以视觉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系统整合我国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