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丛书选择了10个人们日常中关注并参与的话题,力图通过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来引导读者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作为本系列中的一本,本书将分9个章节探讨当前的新闻技术与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试图描述当前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业态,回答新闻是否依旧重要,如何才能专业的问题。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技术革新、平台发展对新闻业的影响,点明“在网”向“在场”的转变对新闻专业主义推出了挑战;第二部分从行业回归人,讲述媒体人把关权力、职业荣誉感和经济获得方面的变化。作者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肯定了专业主义的价值、人的作用,同时也强调对作为非解药的技术的重视。
本书记录了新华社优秀的摄影记者们的工作状态、摄影作品,乃至人生经历。作者通过对新华社摄影记者个人群像的介绍和描述,也从一个侧面记叙了中国媒体职业摄影队伍成熟、发展、壮大的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书中收录的不少新闻图片都曾是国内外各种专业摄影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具有很高的新闻史料价值、美学人文价值。本书为双色图文书。书中穿插200余幅新闻纪实图片,装帧设计典雅大方、新颖别致。
《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1827-1872)》首次对美国在华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源流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系统的描述,对于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报刊、报人,如威廉·伍德和《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裨治文、卫三畏与《中国丛报》,玛高温与宁波《中外新报》,林乐知与上海《中国教会新报》,丁韪良与北京《中西闻见录》等,进行了细致的个案分析,并且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揭示了这些报刊创办的时代背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将美国人以至西方人早期在华办报活动的图景全面地呈现了出来。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最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立意高远,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引发理性思考,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当今社会,电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与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形态。本书立足于我国电视传播的现状,以人类传播的协同进化史为依托,以电视传播的前沿发展为指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在对电视传播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系统分析中,探讨我国电视传播的发展路径与运行策略,以及提升电视传播效果的基本规律与操作机制,力图建构起电视化播学的新体系。 本书可作为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广播电视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参考。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大学儿童心理学家艾尔丝博士(Dr.Jean?Aryes)将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与心理发展相结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她认为个体完成的各种活动是将各种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整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并做出反应。个体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个体与环境互动才能和谐。在创建理论的同时,她身体力行开展应用技术的探索,开办训练机构,研究和总结训练技术,研发评估工具和训练器械。可以毫不夸张地评价:她全面、系统地构建了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在随后的十多年间,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在许多国家传播,成为干预儿童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感觉统合训练的受益对象也在不断拓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以及普通儿童的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 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 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 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 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 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 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 立意高远, 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 引发理性思考, 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 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
本书的主人公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受上海《大公报》的派遣,以前线通讯记者的身份前往华北抗战前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以“小方”为笔名连续发表了多篇前线报道的中国战地记者——方大曾。但不久后他即在前线永久失踪,时年仅25岁。他是“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他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新闻记者!他是中国的罗伯特·卡帕!他是让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等人顶礼膜拜的人!本书作者从史料和研究的角度,将方大曾的经历梳理出来,从最初的寻找不知不觉变成了对于一种高尚精神的认同和追随。
\"本书内容来自作者近五年研究积累,在201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与 2020年完成的博后出站报告基础之上撰写而成,有丰富的理论创新与结合传播实际的案例。 本书核心内容是从媒介社会学的视阈中探讨移动互联技术支持下的媒介使用方式,是否真的是无处不在、无远弗届。研究和观察证明,看似新的传播方式有着古老的传播逻辑,看似无限的传播技术存在着众多的社会性“边界”:时空边界、观念边界、代际边界是本书提出的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边界与内在隐喻的存在,是信息传播在后人类时代专属与人类的“障碍”或“秩序”,某种程度上说,是传播与技术之间的分野,也是信息社会流动中的基本脉络。 本书内容对传播学研究是理论上的创新,对传播学相关的学生是跳出原有框架的思考方式,对从业者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书所以依赖的媒介社会学视阈
"丛书系统汇编了从1900-201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体裁作品共80篇。这些经典新闻作品,或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或是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反映了重大事件或深刻的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或是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立意高远,能够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引发理性思考,给民众以警醒、教育、激励、鞭策;或是具有准确生动的文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