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历程》从世界视野和历史视角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比较了中国人与韩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以及犹太人的民族性格,纵向分析汉文化与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的文化差异,探讨了满族等民族是如何在汉化过程中失去“狼性”的,剖析了中国人民族性格的“羊性”的起源。 中国人的“劣根性”曾经被认为是中国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从严复、鲁迅到柏杨、龙应台,中国人已经写下了无数批判国民性的文字。但是,百余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似乎并无太多改观。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国民性是可变的。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数字逻辑 第3版》根据《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编写。《数字逻辑 第3版》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逻辑代数基础、集成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异步时序逻辑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 HDL、以及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共9个方面。 《数字逻辑 第3版》不仅介绍了数字逻辑的分析设计方法,还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数字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方法,以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一些新内容。 《数字逻辑 第3版》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及通信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相关课程的教材,并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如今,新媒体对于全球媒体格局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影响着国际传播与信息新秩序的重组与建立。《新媒体:微传播与融媒发展/人民日报学术文库》从微传播的特点、现状与融媒态势、融媒创新等角度分析了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展示了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新面貌和新成就。
《影像背后(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由周勇著,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试图透过网络热点舆论中的影像传播,探寻其背后的传播动因、规律及其对当下社会舆论的建构,而这种探讨的过程将不可避免地深入正在剧烈变动的社会文化及生活其中的群体。正如莫里所说,“如果我们谈及一种主导意识形态的再生,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意识形态只有与现存的常识形式和它所针对的群体的文化相联系时才产生有效性。
《连线力》,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中国网民在行动。在中国的广大网民中,普遍存在着对正义的渴望和追求,对弱者和小人物的同情, 对贪官污吏的痛恶,对政府的失望,对权贵的嘲讽,对沟通的渴望,甚至对革命的呼唤。这些因素有着共同的内在逻辑,即情感逻辑。在这个意义上,情感汹涌的网络事件,是整个中国社会情感结构的脉络。 1994年,中国开通了全功能的网络连接。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矛盾的网络文化。它富有想象力,充满幽默,抨击社会不公。普通人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参与维权与抗争,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社群团结以及草根赋权的新体验。与此同时,网络的管制也日益收紧。发生在大变革时代的网络行动,与宏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在新科技的冲击下,媒体也随着变革。这是一个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面对数字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何去何从?传统媒体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本书在揭示传媒业变革的同时,透析新媒体浪潮,为传媒业、电信业、互联网业、IT业、电子业提供最前沿、的战略指导。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著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研究与传播》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传播篇三部分,收录了:《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影响的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务微博的舆情信息工作理念与策略探析——以雅安地震为例》、《定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视域中传播效果理论的嬗变与思考》、《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等论文。
面对混媒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知名的传媒单位举办论坛,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结集出版的《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一书,汇集了论坛中方方面面所阐述的观点,展示了学界和业界精英共同探索的成果。书中对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趋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创新、传媒业的体制和运行模式以及广东传媒业的发展现状等,都有所涉及,对学界、业界及文化产业管理部门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随着新媒体项目在报业的兴起,报业集团也就逐渐发展成为传媒集团,可以为报刊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整合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从利用到运用、从参与到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关键是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多元化媒体发展,使跨媒体互动整合成为集团内部变革创新的主题。作为报业要真正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