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跨学科研究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近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关系,以及中国近代大众传媒在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进而探讨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断裂与延续的传媒动因以及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转换机制和在近现代的逆转方式,以便正确认识大众传媒重要的文化功能,正确理解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正确评价“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这对于真正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重建中国文化话语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的关系、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传媒话语权的确立、中国近代大学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等内容。
《档案管理学新论》应运档案管理实践的需求,试图以新的学科体系构建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学新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部分主要是研究档案,包括档案的界定与内含,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等的档案类型构成,档案的特点与档案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作用。第二部分是档案的实体管理工作,包括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等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以及电子档案的数字化归档、信息资源建设、档案管理软件的设计与介绍、电子档案的信息资源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档案的宏观管理工作,涵盖国家档案馆(室)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宣传教育工作,档案法制工作、档案科研工作和档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等。
本书是长期从事年鉴编写的工作者对年鉴发展的历程回顾、方法展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
在过去,宽窄是一种比较和感觉;在眼前,宽窄是一种记忆和传统;在未来,宽窄是一种品味和价值。宽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特别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数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知识。比如,与模糊数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黎曼几何、微分几何等关系密切。本文我们提出“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和“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供大家思考和研究。
《邹韬奋自述》的写成,也许还靠作者的被捕,因为在外面也许有更重要的文字要写,没有时间来写这样的书;而且在羁押中写别的著作,参考材料不易带,只有写这样回想的东西,比较地便当些,所以无意中居然把它写完了。
作者本书的出版能给学界和业界起到的示范作用,并期待更多人来总结、提升业界的经验,以推动包括新闻教育在内的新闻事业的发挥。
本书的初衷原本是建立一套电视节目策划流程式的操作规范,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用单一的方法很难应对新闻、文艺、谈话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实践,因此,大量的样本分析就成了重点。在这些样本中,既有已经风头不再、曾经的收视黑马,也有一直在节目领域独占鳌头的常青树,还有在当下风头正健的流行节目,而从内容方面也涉及到娱乐、新闻直播、电视专题节目等多种节目类型。对于初入门者,可能让大家在开始创作的时候知道起点在哪里;对于熟练的节目创作者,可以帮助大家在文本分析上找到正在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
中国是图书出版历史悠久、文化典籍十分丰富的国家。除最早记载于甲骨、钟鼎的文字材料以外,至迟在西周、春秋时期,已出现以传播为目的的简策和帛书。次后历代都有人编书、写书、刻书和藏书,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典籍,也引发了相关的图书出版的学理研究。本书是编辑出版学丛书之一,从前人留下的思想资料中吸取营养,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中,总结图书出版经验,探索图书出版规律,建构图书出版理论体系,指导图书出版实践。
作者以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观察为基础,建构了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完整体系。全书从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构成要素、传播机制,社会化媒体中的网民,社会化媒体的影响等角度,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并梳理出对社会化媒体这样一种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事物的认识逻辑。 本书视野开阔、视角新颖、内容前沿、体系完整,作者对论坛、博客、SNS、微博、以及其他代表性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剖析,揭示了每一种平台的传播模式及运营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以西方音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素材,训练学生运用想象和思维进行语言表达和节目编创的能力。本书突出采集素材、编辑制作、配音合成等节目编创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学生作业作为参考。
这部专著以纪录片叙事形式及类型为主进行个案研究,这在纪录片研究中尚不多见,他将纪录片与故事片等影视艺术门类进行区分,清理传统研究中关于纪录片的模糊认识,并根据事件现场这一纪录片的语言核心要素,重新定义何为纪录片。这是影视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作者从纪录片叙事形式定影视语言的个案研究入手,将纪录片叙事形式的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等背景下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得出纪录片本质的结论与定义,而且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思考方法。 《纪录片编导实践理论》是在肖平1997年提交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完成的,六年时间里作者对纪录片的研究观点有了新的变化与丰富,肖平对于纪录片的探索与拼命精神,使他能不断进取。当然,这本专著还存在需完善的方面,我期待肖平尽早地完成其绪论中提出的纪录片研究的课题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新闻采访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技巧,包括寻找新闻线索、选择采访对象、赢得采访机会、采访准备、网络采访、体验式采访、暗访等内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与版相比,本次修订增加了“分时采访原则”一章。分时采访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成果,经过多年教学检验,该方法对于初学者提升采访业务水平帮助很大。 另外,本次修订还更新了近三分之一的实例,补充了近年来外重大新闻的报道实例,这些实例涉及更多的媒介形式,有利于多元化新闻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记者跨媒体采访的需求。
《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内容包括:电视研究的理论困境、电视研究的现状、电视研究的新思维、后现代话语与电视、描述后现代、界定后现代:怎么都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后现代话语等等。
本书介绍了媒体管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系统地建立了媒体管理的基本内容框架,包括媒体组织机构管理、媒体宣传管理、媒体技术管理、媒体财务管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媒体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内容。 本书是与我国媒体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成果,探讨了媒体在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问题,构建了媒体管理的理论体系。这将对我国的媒体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书可用作为媒体管理工作提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工具用书,还可适用于媒体管理相关专业,作为高年级学生的教材,作为媒体管理教育的概论性教程使用。
这是一本深入讲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医学信息的实用图书。 本书在简要介绍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常识的基础上,从用户查找信息资源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各种医学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文献收录范围、学科优势等。这些医学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世界知名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主要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常用医学专题文献信息资源、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医学会议信息资源、网络参考工具书、专利信息资源以及医学搜索引擎和网站等。全书内容结合实例,图文并茂,对于用户制定正确的检索策略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医学院校开展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教学用书。另外,还可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进行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和利用,以及供医学情报人员开展网络医学信息服务时参考。
由张锡刚主编的《常用农药中毒的预防与救治》采用问答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农药中毒的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常用农药的品种、中毒的预防及中毒后的紧急措施和抢救,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一些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农药中毒与急救的问题。《常用农药中毒的预防与救治》内容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适合广大劳动者及普通百姓日常阅读。
丝绸是中国历导的发明之一,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并随着东方最美丽的传说,从丝绸之路开始,一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最璀璨而精致的文明。 《丝绸的历史》将为你介绍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本书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大众媒介的控制等部分,论述了其历史、现状,彼此的合并、竞争、融合,着重强调了媒介的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各媒介领域的求职、升职、职业展望等内容,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议;章后附有要点、关键术语、思考题、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络资源,方便读者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内容详尽,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而有时代感,逻辑联系紧密、清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
这部《简史》是中国历史上部比较系统、全面地记述1923--1949年间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专著。其中包括无线电传入中国和早期的广播电台、抗战前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上)、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下)、抗战胜利后的广播事业等内容。而且本书的附录中收入了旧中国广播和解放区广播的有关文件、文章和资料,以供自学考试的同志阅读参考。
祝嘉的这部《书学史》共分为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按惯常历史断代分类,每一朝代单列一章。同一朝代因政权交替分立以及书风演变较大者另分而论之。如汉代书学分西汉与东汉;晋代书学分西晋与东晋;宋代书学亦分北宋与南宋。《书学史》史料翔实,搜罗详尽,所列书家2000多人,引用书目500多种,搜罗详备,不仅,即令目前,诸多当代书法史学家仍无法企及。不但有“史”之特征,而且具备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
本丛书兼备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融学术、知识、趣味和探索于一炉,使每篇谜文综合诸家之见,汇集各派之说,介绍疑案的来龙去脉,启迪、引导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探索。本书基本遵循历史的发展顺序,以时间先后编排,并按内容为历史迷雾、帝王索隐、死因探秘、身世迷离、政坛秘闻、考古悬疑、陵墓疑团、古迹寻踪、科技奥秘、民俗溯源、艺苑沙龙、典籍钩稽十二篇。本书是其中的中国文化探寻分册,它为你揭开中国历史的神秘面纱,华夏文明之谜向你娓娓道来…… 本书对中国文化悬而未决、不为人知的谜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寻。资料翔实、珍贵,语言生动、活泼,是我们了解华夏历史、弘扬华夏文化、创造美好未来而不可不读的上乘之作。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以错过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