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的宗旨,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辛苦、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 本辑仍保持原有特色,由老、中、青三代爱书人谈访书、读书和藏书的经历和乐趣。本辑所收录的文章中,既有对历经沧桑劫存的老版本的记述,也有搜藏旧平装书的感受,从中认知历史,增广见闻,并使广大读者大开眼界,汲取知识,使爱书人通过心灵相通,将读书、藏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本辑《藏书家》编讫,又是春暖花开时节。《藏书系》限于编辑力量,仍每年只能出版两辑,名符其实的“春华秋实”,但仍积极争取每年的春华美丽、秋实丰硕。迄今已出版十四辑的《藏书家》。远重近轻,谈“新善本”、忆新文坛书事的文章仍然偏少。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 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20蒋勋封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清华讲演录 (1911-2011)》收录的讲演者皆是有较大影响的各界 精英和风云人物。如罗家伦、梅贻琦、顾秉林、刘兆 玄、梁启超、杨振宁、柳传志、潘石屹、俞敏洪、秦 晓、宋楚瑜、、傅佩荣、朱棣文、赵小兰、骆家 辉、安南、布什、克林顿、萨科齐、布莱尔、卢武铉 、比尔 盖茨、大江健三郎、威廉姆森等。 讲演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包括立 志、文学、国学、教育、科学、房产、企业、市场、 环保等。 每个篇章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一是讲演者简介 以及此次讲演的背景说明;二是讲演的正文;三是对 讲演与讲演人进行的点评。
《我心中的耀邦》收入温家宝、曾庆红、聂荣臻、张爱萍、田纪云、胡启立、费孝通、于光远等20多位作者追忆胡耀邦的文章。他们或者在胡耀邦身边工作,记述其言传身教对自己的重大影响;或者是与胡耀邦相交数十年的战友,记述胡耀邦的好学勤思和光明磊落的品格;或者一度与胡耀邦共事,披露平反冤假错案、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埃里希·凯斯特纳著的儿童长篇小说《大富翁和穷小子》讲述了: 除了家里人,没人知道鼎鼎有名的大富翁陀卜勒其实是个老顽童。这一次,他想出了一个绝顶荒唐的点子,去一家有钱人度假的宾馆里扮演一位穷人!这个游戏让他在宾馆里受尽了白眼,却也体验到了以前从未尝试过的生活,很重要的是,他还结识了一位除了年轻和才华之外一无所有的至交哈格登。滑稽的是,别人都把哈格登错认为是千万富翁,于是,宾馆里便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为研究建国初期工商团体改造历史的学术专著,以武汉市档案馆所藏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工商团体进行重组与改造的步骤与措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初期武汉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丰富了武汉城市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学术界关于建国初期工商团体变迁史研究的不足。
今天,图书馆正处在从旧范型向新范型过渡的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作者吴建中试图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理出一条主线,并以此贯穿图书馆业务的整个过程,这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从“人”、“资源”、“空间”三要素出发,突出人在图书馆的位置,整合全媒体的资源,发掘图书馆作为场所的价值。
你教孩子背的首唐诗是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要我说这是唐诗最不上台面的,跟刷在村头村尾的“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差不了太多。也就勉强押韵。咱们汉人,传情达意其实非常笨拙,唱不了歌,跳不了舞。几千年的赞叹、感怀、郁结、爱慕、思念,甚至恍惚迷离,的沉淀都在诗里头,尤其是唐诗。但我说的,不是你以前念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全唐诗》有五万首,明星诗人那么多,唐诗到底应该读哪些?这个世界最有挑战性的事情就是,把曾经被颠倒了的东西,再给扳回来。比如唐诗。郑重苏缨的《唐诗》。这本书,是从美这个维度上,挑出了34首。要我说,读唐诗就该先读那些的。这种美,是充满自信的盛唐气象,是哪管它一朝天子一朝臣,自顾自美
《实用信息检索方法与利用》(第三版)简要概述了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系统介绍了各类常用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阐述了专利、标准等特种文献数据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的检索与利用方法。另外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层面对信息检索和利用过程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和知识产权也做了充分介绍,很后从科研课题的角度介绍了信息检索与分析策略、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等内容。本书内容简明扼要、综合性强、适用面广,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既可作为各类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文献检索与利用系列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及图书馆人员的参考用书。
《中国杂文(百部)卷五·当代部分:安立志集》收录安立志从事杂文创作以来影响力的杂文代表作《辛弃疾的“杂文词”》、《“百年未遇”与“突如其来”》、《辛弃疾的生态观》、《论“言塞湖”》、《组装的典型——斯达汉诺夫》、《向“失败者”致敬》、《奴隶的品类》、《从“白房子”抄起》。 《中国杂文(百部)卷五·当代部分:安立志集》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中国杂文》系列丛书,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杂文,七万多字,另有四十多位杂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后选七十多位历代杂文作家,均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注解、题解、古文今译。《吴非集》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 《吴非集》收录的是中国著名杂文家吴非的杂文作品,共计52篇,包括:《难道遇上了武装?》、《“清华北大热”的背后》、《你的办公室多少平方米?》、《青蛙,想想你当蝌蚪的时候……》等。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何满子集》收录了作者何满子近些年来的随笔杂文。这里有最酣畅的文字、最勇敢的呐喊、最精粹的传承、最真挚的情感、最冷静的思考、最清醒的坚持……在这个纷扰多变的年代,我们选择读书悟道,寻找精神安顿之所。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何满子集》中的这些文章有事实、有根据、有分析、有理论、有文采,是非常的杂文。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许多方面的研究都还刚刚开始。本书的宗旨是以我们对数字资源整合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的理解为基础,着重讨论其理论、方法和基本模式,揭示数字资源整合的本质及主流发展趋势。 本书立足于数字资源整合的实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数字资源整合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提炼出既具普适性又有针对性的原理与方法,从整体上构建起数字资源整合的研究框架。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是由四部分共十章构成。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讨论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目的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第二部分为第五章,讨论高等学校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第三部分由第六、七、八章组成,探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等。第四部分包括第九、十章,研究管理、运行及其保障条件: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等。
家里变故的阴霾挥之不去,寄人篱下的痛苦无处言说,“董大少”一蹶不振,几乎向生活投降。好在,和妈妈搬去星城之后,一切似乎开始好转,日子虽清苦却自在,井且他还结识了几位新朋友——“小太阳”秦馨汀、“面瘫班长”黄河,以及“超长反射弧少女”程深雪。这些朋友努力走进他的世界,让一度几近崩溃的董叙阳重新学会微笑。而每当需要坚强榜样的时候,他的心头总会掠过那个清冷女孩——梁筱唯的身影。 对梁筱唯来说,日子也并不轻松——家庭发生巨变,在学校遭人排挤,少女坚韧而淡然地面对一切,因为她始终记得分别前董叙阳说的最后一句话:“筱唯,你拥有自己不知道的强大能量。”意外收到三封董叙阳未寄出的信,令梁筱唯阴差阳错地和秦馨汀成为朋友。然而只身前往星城探望秦馨汀的妹妹馨蓝的她,却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误
《文心雕龙》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的文艺创作理论集大成之作。刘勰以后,历代学者论文、论诗之作,如钟嵘的《诗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刘熙载的《艺概》,无不受《文心雕龙》的影响;虽然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来说,有的不无建树,但从著作的整体构思、包容巨细、条分缕析,特别从美学范畴和理论概念的创制上,还没有一部书能《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在继承先秦、两汉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系统的文体理论、批评理论、创作理论和美学理论。它不仅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世界美学史上也处于显要地位。 西方理论界一致认为,《文心雕龙》是古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在整个中世纪,它是无与伦比的、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煌煌巨著。
《华中学术(第8辑)》分11个栏目,共收录了34篇文章,涉及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出土简帛文献、中国古代文论、六朝文学研究、英美戏剧研究、语言学研究、重读现代文学经典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有不少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孝文化传播基金丛书:》部分综合记录了爱心家庭教育首倡者仁焕多次讲座的精彩内容;第二部分是仁焕的短信汇集。多年来,爱心家庭教育首倡者仁焕为挽救世道人心,四处弘扬道德,帮助人们建立爱心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常以手机短信为各方大众解惑答疑,消除烦恼,指明方向。短信积少成多,粗略整理,不意竟成佳作。其文字字珠玑,慧光灵耀,现谨呈诸位,愿皆明悟道德之大用,同创圆满之人生! 《中国孝文化传播基金丛书:》附录“家庭伦常道”部分主要来自清末民初农民教育家先生的教诲,在此谨向先生及其后人、学生为家庭教育所做的贡献致以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