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昝亮主编的《藏书家》(第22辑)收录文章21篇 ,有刘浩敏的《中国印谱版框之美》、谢其章的《沦 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南京篇)》、赵俊杰的《随 性而为随喜而做》、彭震尧的《看到我就是看到 鬼 了》、韦力的《风雨藏书楼》(一)、王朋的《千 目庐钩沉》、刘蔷与王锷的《读书清华园钩玄古文献 》、邢蓝田的《藏书百咏》、王国香的《古籍编目随 记》等。 刘浩敏女史跟随印谱收藏大家林彰松先生治 学,目验广博,兼之才情斐然,作文深入浅出,尽揭 古人雅好。谢其章先生的文章一如其旧,旁征博引, 由点及面,娓娓道来,勾勒出沦陷时期南京地区出版 的文艺期刊之概况。赵俊杰先生是**赐稿,大作详 细讲述了其藏书的乐趣与艰辛,也如题目所示,其藏 书乃随性而为、随喜而作。彭震尧先生的文章深情回 忆了老一辈藏书家、史学家谢兴尧先
《藏书家》第 21 辑刊载了 26 篇文章。陈灿峰先生的《印谱:余事见文心》一文重点介绍了沪上著名印人、藏谱大家王哲言先生收藏的印谱。读罢此文,深切地感受到印谱之美,正如作者所云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是文人艺术的精华所在 印谱之美自外而内 。胡桂林先生的《这柬儿权作言儿代》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旧笺纸片与老信封,尽显中国的生活的细腻、雅致。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藏品佳。爱书之人必富爱书之事。沈津先生以经周氏藏、批、校的《前尘梦影新录》为例,展示了周氏的藏书之好。周叔弢先生是藏书大家,更在于其 书藏天下 之识。周氏所刻之书颇多,均可谓嘉善之本,其中明纸印本《宣和宫词》即为一代表,详述俱见胡艳杰女史一文。谢其章先生钟情于民国期刊,大作《沦陷时期文艺期刊经眼录(上海篇)》即描绘了沦陷时期上海的期刊出版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是一个选编本,由三篇文本构成,分别是维森博格的《西方古典语文学简史》、厄森胡特的《西方古代修辞术简史》以及耶格尔的《文本考据》。三篇文本分别扼要介绍了西方的古典语文学史、古代修辞学史和文本考据学(校勘学),头两篇提供的是西方古典学的历史概述,第三篇可以算作是古典学训练的基本功,均属于古典文献学的常识,与我国的古典文献学没有太大差别。 本书由刘小枫教授选编,选自德国大学古典学系的本科教材,旨在为我国大学的古典学本科建设提供参考。西方的古典文献学史隐含着西方文明自身内部的问题,唯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古典文献学的差异。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 1928 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全书内分 4 卷,考证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一书中经、史、子等各类书的真伪。例如,书中考证《周礼》、《忠经》、《庄子》、《山海经》、《尔雅》、《国语》等不伪,《古文尚书》、《孔子家语》、《西京杂记》、《十六国春秋》、《元经》等则为伪书。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巴特勒先生的这本小册子对全世界图书馆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小册子篇幅不大,却涉及到了哲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他利用这些学课理论或方法来阐释图书馆学的基本命题,如用哲学来探索书籍与图书馆的本质,用社会学、教育学来阐述书籍与图书馆的功能,用心理学分析读者的阅读动机与行为,是历史学来分析图书史与图书馆史的内涵与馆员基本知识素养来源。巴特勒讲到的: 书籍是保存人类记忆的一种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这种记忆移植到活着的个人意识中的社会装置。 这一句论事,被无数图书馆学著作所引用,嫣然成为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名言。可以说,巴特勒先生的这本小小的册子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思想的基础。
本书之所以命名为《文献学与小学论考》,诚如字面上所讲的那样,主要是鉴于书中所收集的论文大都属于文献学与小学研究的范畴,仅有少数篇目不在此列而已。众所周知,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整理和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问,而中国古典文献学就是关于中国古典文献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问。至于“小学”,一般认为它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等分支,目前学界一般将其与中国传统文献学分别开来,不把它作为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看待,而是把它纳入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范畴,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十分妥当的学科处理方式,应该将其归入到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学科范畴之列,这样做才较为符合历史的事实。考虑到目前学科分类的归属现状,权将文献学与小学二者并提加以称谓此书名而已。只不过本书所涉之“小学”类论文,主要以
西方大学的古典学系没有也不需要中国文史典籍课程,我们的古典学系却不得不修习西方的古代文史典籍。理由 简单:百年来的中国越来越西化,究竟会西化成什么样子,我们迄今谁都没底。认识西方文教传统,是我们的古典学“专业”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古典学丛编)》中的三篇文本分别扼要介绍了西方的古典语文学史、古代修辞术史和文本考据学,均属于古典文献学的常识,看起来与我国的古典文献学没有太大差别。然而,西方的古典文献学史隐含着西方文明自身内部的问题,唯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古典文献学的差异。 《西方古典文献学发凡(古典学丛编)》的作者是刘小枫。
《拥书权拜小诸侯——图书馆馆长访谈录》通过对6个知名图书馆馆长的访谈,了解了知名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服务宗旨等,同时对图书馆这个行业现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有一个展望,同时也对图书馆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一些可行的办法,以期许图书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在我们身居其中的21世纪里,科技写作活动是极其频繁、极其活跃的。科技论文不仅承载科学研究成果,传递科技信息,指导社会生产实践,同时,也已成为培养和考察科技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标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专业系列教材: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以标准的科技论文的结构为基本框架,以科技论文始终应该回答的WHW(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结论)为纽带,介绍了各部分内容的写作技法。并结合实例,使学生全面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知识,终达到具备科技写作能力。《普通高等教育精品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专业系列教材: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共分三篇,包括科技论文写作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资料的管理。其编写特色是结构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方便教师教学
本书讲解档案信息化的内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面向社会的应用等。另一方面,本书还讲解将业务规则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系统的改进,建立一个基于业务规则的能够支持辅助决策、及时响应需求变化、可充分扩展并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