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的主要议题是,闲暇时间分配与生活方式变迁以及城市的休闲气质,涉及三个方面的视角,即:闲暇时间、生活方式、城市的休闲品质。它们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前人留下了哪些有价值的文献?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这些方面应如何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形态呈现等问题,可能都被大家所讨论。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主要聚焦于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发展进程、馆藏精品等内容。目前,博物馆藏品以古生物化石为本,以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古生物为主,其中尤以“澄江动物群”和包括“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标本 为珍贵,堪称 的化石精品。如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渴望获得古生物知识和生命进化思想的打卡之地。
《百岁新稿(修订版)》中文章为作者九十多岁以后写成,接续上册《耄耋文存》。字里行间可见出作者头脑非常清楚,大有圣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概。 书中文章自信而又谦逊、文字理性而清明,视野开阔,眼光敏锐,如讨论全球化问题,主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如强调入世后如何成为“世界公民”的问题,21世纪人当以“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为座右铭。行文简捷畅达,短句子、小段落,层次清晰。
为作者常年积累的学术短讯、书评、忆往文章及杂感等。全书分为“莎学拾零”、“闲读偶得”、“西文探隐”、“旧日情怀”、“师友忆往”、“自说自话”、“浮世杂感”及“美国扎记”等八个部分。作者以其深厚扎实的中、外文功底,敏锐正直的目光,考究、评论了一系列的学术问题、人文社会问题及其他相关的问题,体现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人文修养和正直良知。
老舍纪念馆不大,就建在老舍故居里,特色蛮鲜明,内涵很丰富。这里是老舍后住了十六年的地儿,是一处极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换成一百匹白布购买的。当是是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后改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紧临有“天下街”之称的王府井。 老舍纪念馆收藏老舍文物全,丰富,如各种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他生前的收藏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的生活和举动,老舍式的,富有个性,譬如:邀客*,赏菊进餐,养花养猫,丹柿小院的诗情画意,完全是老舍文化的一部分。老舍等身的著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篇篇字字真实亲切,像一部百科全书,感染和鼓舞着人们。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战略任务。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根据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大兴学习之风的要求,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学者编撰这本《开卷有益(作风)》,作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增强人文底蕴的“口袋读本”。设“今、古、人、文、译”五大板块,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重点,根据不同的主题,遴选古今中外的精彩文章、经典语录、精美诗词等汇编而成。
《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四川江油的李白文化,共分三部分。部分:听讲李白故事。评述了李白生平,论证了李白生于青莲。收集整理了59则在李白故里民间世代相传的李白故事,反映了李白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和他的精神。第二部分:寻访诗仙游踪。李白在故乡留下30多处遗迹游踪,书中描述这些地方的美景。第三部分:李白诗歌。收集了李白在蜀中所作的诗歌30首;李白离开故乡后,怀念故乡的山水及亲友的诗歌29首;历代诗人到李白故里来寻觅李白的遗迹游踪,缅怀、凭吊诗人时,留下的23首诗歌,并对每首诗作了简明的赏析。附录了李白故里岀产的与李白有关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走进李白故里/李白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可读性强,语言通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是李白诗歌的研究者的得力助手,也是大众读者了解李白文
本书精选汇集了周有光先生百岁之后所思所想所虑。近十年来,除了写作,周有光先生还在他的小书房里与许多来自各地的文人访客谈笑对答,这也成为他晚年表达自己观点的极具特色的方式之一。这本谈话集分为对谈和采访两部分,既有他对自己一生难忘经历的回顾,更有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对世界历史的走向、社会制度的变迁、国家未来的发展的关注。在一问一答之中,浓缩了百年的。本书也是周有光先生晚年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与呈现。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以“课程”与“教师”为主题的前两部著作已经结集为《课程与教师》翻译出版,本书则是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 本书作者融会东西方教育哲学的思想所着力重建的“学习”概念及其对于一系列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啻是一席丰盛的心灵盛宴,万千读者将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激励。
《读者参考丛书109:今天怎样改革》是以多层次读者为对象的综合性文摘读物,系从大量出版的报刊中精心筛选、采撷英华汇集而成,其信息密集,知识丰富,新见纷呈,是广大读者通晓天下大事、把握时代脉搏、充实文化知识、提高生活情趣的休闲赏阅的佳品。
作为欧洲“发射的卫星”,今日美国是不是鲍德里亚笔下“已实现的乌托邦”?美国经验或危险性在哪里?本书以作者的两次访美为线索,深刻分析了托马斯?莫尔等人的乌托邦思想与美国的隐秘联系,以及独立战争以来“有污点的国父”和普通民众在塑造美国时各自扮演的重要角色。 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精神之旅。漫无目的的穿行、无远弗届的游思以及随时切换的交谈与场景,使《寻美记》更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电影。作者相信不的人类注定不会拥有的乌托邦,而人世之希望却又在于新世界可以成长于种种破碎的现实或者不。 在写作方法上,本书延续了作者“坐得住书斋,下得了田野”的风格,诗意与沉思得以在时空交错中不断呈现。
博物馆的礼品店一直是人们喜爱的设施,也是博物馆重要的经济来源。就教育性、趣味性和稀有性而言,这些纪念品不止可以供人回忆,也有助于美的教育,无形中让人们在博物馆的经验更多元丰富。时势所趋,现在各大博物馆从馆长到研究员,展示设计到教育工作者,都希望创造与观众沟通的机会,延长观众停留时间,好加强一般社会大众全面性的“博物馆经验”。 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大博物馆,对于只前来购物的观众不收费。而新世纪的建筑师,对于观众的“参观”和“消费”行为均用心观察与研究,以期能更有效地规划出舒适合宜的动线。他们通常会把光洁明亮的礼品店,开设在大门入口或近大街的一楼,橱窗设计在最容易被看见的地方,好向路人招手。 相反地,选择把精致的咖啡馆或餐厅,开设在中庭或花园角落,好让观众舒服自在地休憩。例如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建国初期工商团体的重组与改造:武汉市个案研究》为研究建国初期工商团体改造历史的学术专著,以武汉市档案馆所藏原始档案资料为基础,以武汉市为例,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工商团体进行重组与改造的步骤与措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初期武汉城市社会经济的变迁,丰富了武汉城市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在意义上填补了学术界关于建国初期工商团体变迁史研究的不足。
真正的好文章、好著作,是要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刚发表时,或许还有争议,还得承受种种压力,可是,岁月让它发出熠熠的光芒,读者的口碑使之长久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陈铁健先生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就属于这样一类作品。褚钰泉主编的《悦读MOOK(第44卷)》刊登的陈铁健先生学术扫描,介绍他对等现代目前的人物和事件的研究,读者可从中体察到一位勇于探究、敢于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学者是如何艰辛和不易;没有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敢于担当,怎能拨开迷雾见.到云天!
郑奕主编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是我国本系统研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专著,其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对改变我国博物馆落后的教育理念,对创新和丰富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对提高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我国博物馆教育活动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著述系列:泉学探微·李蕴祺钱币与金融文存》按内容分为六辑,分别为:天津曾经造币企业及其产品、中国近代纸币在天津的印制和流运、人民币的那些事、银行单证透露的信息、旧档中翻出的故事、金融工作中的些许管见。《天津市人民政府参事著述系列:泉学探微·李蕴祺钱币与金融文存》内容涉及钱币收藏、近代钱币铸造业的发展、银行单证的收藏、人民币历史等方面,是作者工作和业余爱好结合的成果合集。
《哲学与社会丛书·型塑与创新:中国特色科技文化的建构》把科技文化视作由观念、思维方式、政策体制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以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活动、发展历程为研究视点,从多方面阐述了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的演进与创新,大致勾勒出中国特色近现代科技文化建构的图景。
《生命原情与精神还乡》从中国传统神话叙事入手,通过跟踪神话“隐喻”中匿藏的精神意向,依此本源性根据来思考并揭示人的存在。作品通过分析眉间尺的“死亡”,禹的荒诞“出生”,涂山氏“化身为石”及“嫦娥奔月”等神话叙事,清晰地梳理出了一条存在者通向“存在”的原始性道路。作品改变了传统主体化写作的立场,通过聆听“神话”诗意之言说,从而从“神话”所绽开的“事件”空间中,打开历史文化作为支撑的那个存在性源头。正是存在之源头的显露与光照,人的存在之本质才获得澄清与显露。作品面对现代人离家失居的精神现实,最终向存在者发出了“回家”——精神还乡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