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毛泽东写于1937年,这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用做通俗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的写作,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内核的形成。《实践论》所阐发和确立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成为了毛泽东进一步开展自己哲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以后,他进一步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出发,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等内容,多方面地展开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本书作者对毛泽东这一重要著作的精髓作了深刻的阐释。
钱穆《论语新解》:戴着脚镣起舞!《论语别裁》:深入浅出;于丹《论语心得》: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论语》到底怎么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对《论语》所涉及的道、天、仁等心性学问,尚欠缺直指功力。《论语别裁》的目的是为整个传统文化作普及,而并不局限于儒家。有人说:“文人一大耻,讲康德,国外谈孔了。”此语刻薄,却像是专门给李泽厚准备的。 《论语》今注逐个捉,更多精彩尽在内文! 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吸收孔子的智慧。——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大力倡仪。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重新解读二千五百年前先人的智慧和思想。——众多中华菁英呼吁。 惊现《论语》暗藏“燕鹊图”,破解《论语》二十篇谋局之谜,一部全世界都在读的经典,人类历历久弥新的智慧,带给我们
《菜根谭·呻吟语(插图本)》中《菜根谭》、《呻吟语》与《围炉夜话》一道被称为是关于人生智慧和身心修养的三本奇书。几百年来它们流传广泛、影响深远。《菜根谭》的作者是明代的洪应明,他取俗语“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含义创作了《菜根谭》。《呻吟语》是明代吕坤用三十年时间写成的著作,作者写作意在“医天下人内心之病”,书中渗透着作者自己对人生、社会的反思。《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所作,是他与家人围炉闲谈的谈话记录,富有真知和教益。尽管已经过去了数百年,《菜根谭》等三书没有因时光的推移而失去光彩,它们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将这些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读者,《菜根谭·呻吟语》将《菜根谭》、《呻吟语》与《围炉夜话》三本内容、风格相近的书合成一册编辑出版,其中《呻吟语》去其芜杂,保留了全书的精华部分
托马斯·库恩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富争议的学术人物之一。《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出版之后。库恩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范式”和“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澄清和维护上。1980年代以来,库恩越来越倾向于从语言的角度,重新阐释在《结构》中提出的哲学主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库恩后期“语言学转向”。《后期库恩科学哲学思想研究》分析了库恩从早期的自然主义立场。转向后期先验语言分析的认知根源。在捍卫不可通约性概念的论战中。库恩引入分类词典理论,提出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而不是语言翻译来理解过去的科学理论,从而回应了分析哲学家们对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批评。最终,库恩发展出一种后达尔文康德主义知识论立场。
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子。
《中国诠释学(第10辑)》内容简介:《中国诠释学(第10辑)》主要内容包括:诠释学前沿问题;修辞学、想象力与诠释学;隐喻诠释与修辞批评;伽达默尔诠释学;诠释学与公共话语;中国经典诠释与比较研究等。一起来阅读《中国诠释学(第10辑)》吧。
在人类知识领域的浩瀚星空中,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学说持久闪耀着魅惑而迷人的思想光辉。虽然世易时移,但韦伯的思想始终在“现实性”的背景之下长期被关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韦伯学说》是汉语学界最为准确、全面地理解阐释韦伯学说以及梳理韦伯学史之力作。作者澄清了韦伯研究中惯常的理论误区与思想盲点,还原了韦伯学说本有的奥妙和魅力。
《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立足于现代社会的工作现象,深入浅出的阐释了圆通制的定义和他的基本理念以及圆通制所赖以存在的五律:工作成功律、工作标准体系、工作标准律、工作突发律、工作主观律,以期这一科学工作原理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纳和学习。
《新感性:虚拟与现实》主要内容:新感性作为“信息的DNA”,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文化、艺术、科技的时空结构和功能,驱动着全球化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演进与转型,它不仅推动着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创造着新的人类文明。《新感性:虚拟与现实》是关于最前沿哲学问题——新感性与虚拟的原创性研究。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对感性命题进行了系统考察,探讨了感性的特征,结构、内核、方法及感性心理时间与感性心理空间,从东西方文明史的角度研究了感性的产生、虚拟现实、感性空间的潜在发展和21世纪中华民族发展的空间战略从第三次感性革命如何推动信息科学、基因科学和大脑科学的发展进行了个案分析从人的本质、“三个尺度”研究了新感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并对虚拟现实、感性识别-机器人懂你进行了未来展望。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与真理为友——现代科学的哲学追思》是李建会多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的汇集。本书内容全面,横跨生命科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复杂性科学哲学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研究比较深入,作者熟悉外科技哲学领域的进展,掌握的材料比较丰富,对一些问题,特别是生命科学哲学的问题和计算主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比如人工生命的哲学,是作者首次在进行研究的。因此,本书有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的出版对我国科学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的推动作用。
《设计共和:施特劳斯 绎读》为中国著名学者刘小枫对施特劳斯文的逐段绎读,以图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当代解经大家解读经典文本的经验,从而学习如何像卢梭理解自己那样理解卢梭,以资纪念卢梭诞辰三百周年。
你在为你的人生烦恼吗?你总是在思索活着的意义吗?你的梦想被现实摧毁了吗?你的财富人生开始了吗?激烈的竞争社会,快一秒与慢一秒的距离就是生存与死亡。成就的法则就是,你要么成为横行无碍的“霸王鲨”,创立自己的人生帝国;要么成为鲨鱼口中的猎物,被残忍地吞噬掉。这本2010年瞬间横扫日本的超级书,拥有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12位的哲学大师亲自授课,帮你从残酷的竞争丛林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10年的社会精英。
《中西哲学智慧》为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科学的哲学素养,用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揭示中西哲学大师们对于存在本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与解释。《中西哲学智慧》既是人类抽象思维史的历史描述,又是人生价值意义在中西比较视角下的总结性叙述。
时尚的变化、生活的安逸、技术的进步、节奏的加快正使人迷失本性。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后,哲学贫困带来的思想困惑、精神空虚就摆上了首位。 温饱解决后,意义问题始终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生命的意义》为一切为生存困惑的人而写。 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问题探讨了几千年。虽然部分乐观者以为这些问题已完满解决,但这却是明显与事实不符的。事实上这些问题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文人学者、平民百姓、智者哲人、英豪枭雄等都对此困惑不解,又都各有自己的高论。有的人则对此持不可知论的态度,认为这类人生问题永远也讨论不清楚,只能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如果您一直为人生问题所困扰,或为生存奔波忙碌或误入歧途,如果您是个对生活感到厌烦或满足的人,一个自以为已失败或成功的人,一个不知所措、一片茫然
《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为费希特研究丛书的一本。本文将费希特法权哲学思想分为青年时期、耶拿时期和柏林时期三个阶段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这三个阶段的法权思想既有承前启后、逻辑连贯的统一性,也有明显的、甚至根本的转变,这种思想的延续与变化既是费希特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所致,也是费希特知识学本身的初步形成与不断演变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他对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的哲学反思。
《青年学术丛书·哲学:诺齐克的功利主义转向及其启示》通过剖析《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权利”和“保护”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在矛盾以及“国家”的保护费困境,揭示了权利的义务论的“贫困”,而的解决办法便是引入功利主义考量,于是,诺齐克后期政治立场的“功利主义”转向就是情理之中了。然而,这个新的起点——“权利的功利主义”——同时也是悬而未决的意识形态之争的原点。最终决定政治走向的,不是政治哲学家的规范,而是政治家的自由裁量和政治行动。而这也是诺齐克在后期反思中所暗示的。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层面研究和厘清文化及其建设,一方面可以丰富哲学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文化哲学概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从文化的本质、内涵、特征入手,进而对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展示出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与当代社会文化性的实质和要义,努力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