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这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 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世界游戏都创造出了这种自内而外的、新生的、愿景驱动的潜能。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任意的方向去发展;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将创新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关键方法是以愿景、成果为导向的教练方式,这种方法如此温暖人心,以至于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建立自己主导的生命愿景。 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本书是著名学者杜忠诰先生的一篇长篇学术论文。本书依据汉字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用功能,分别从 情 (实用层面)、 法 (规范层面)、 理 (学术层面)三个视角,就目前海峡两岸行用的《简化字总表》与《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两套汉字系统所凸显的利弊得失,列举具体事例,试行评析,并针对目前两岸 书不同文 的棘手困境,提出渴望解决的方案刍议,对当下的困境和未来文化重建的目标,有极大的参考意义。深入浅出,理论扎实,是一部难得的好书。著名学者南怀瑾、许嘉璐作序推荐。
本书由湖北大学文化研究所何晓明教授编写。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言部分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至第十八章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军事、医学、史学、教育、艺术、习俗、交流、革新等不同角度讲解了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特点;结语部分回溯前面的介绍,展望了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书高屋建瓴,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同时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勇于成一家之言。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公选课及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又作为知识读物,服务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战场安全及狭义的国家议事的瓶子里“外溢”,蔓延到过去人们无法想像、旧的教科书无法解说、老套办法无法应对的死角与地步。 民族自觉意识的复兴在世界各国滋生,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本书是《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之一,它将有可能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理论界非传统安全研究成果的主要释放窗口,成为衡量全球化时代安全思想充实和发展新阶段、新高度的一个“学术地标”。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本书从最基本与推荐的古文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并力求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能使读者一目了然,由此及彼,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为说明问题,几乎每一章节,都举出实例,释疑解难;关键处还附详细表格,化繁为简。要之,知识含金量高,一本在手,阅读古诗文的困难便能迎刃而解,是这三本书的主要特点。愿该书能成为您打开传统文化殿堂之门的金钥匙。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著名学者,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本书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大有裨益。
本书为 照吾演讲会 职场培训系列之一,内容共十五讲,包括:认识紧张与恐惧;如何克服紧张心理;订立目标;语言具体;充分准备;热情表达;注意细节;场景再现;事例列举;魔术公式运用;条理说明;即席发言;介绍、颁奖与领奖;如何安排会场;常用演讲模板等。另附作者报纸专栏文章,讨论作者对情商,沟通,心理,积极思维等方面的一些观点认识。
......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丛书·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从教育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游戏作-历史研究。一方面,对游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期论述,考察了游戏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分析教育在游戏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勾画出我国传统游戏的发展史;另一方面,对游戏道德性的消长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传统游戏总体上崇尚道德的特点,指出游戏是生活中的教育。此外,还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游戏观,以清晰地把握游戏在传统教育中地位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