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北岛 《青灯》 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被称作 礼仪之邦 。礼与仪各有其意,一个赋德于内,一个形之于外。礼仪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名片。礼仪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格。 本书作者海英长期从事礼仪教育及培训工作,对中华传统礼仪潜心研究二十余年。本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迎来送往等几个部分,全面讲述中华传统礼仪的内容及其文化背景,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礼仪的价值精髓。此外,作者还特别专注礼仪的古为今用,从众多的环节中选出具有当代价值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说,帮助人们学以致用。
琅邪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鼎盛于魏晋时期,东晋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近2000年间,琅邪王氏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无数权贵与文人名士。 琅邪王氏家族绵延千年,成为簪缨世家的原因是什么?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文化是琅邪王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文化上能引领时代风潮的的重要基础,并指出琅邪王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态势、施政方针、哲学思潮、文学发展、书法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本书还叙述了琅邪王氏家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流变,充分呈现了其文化世家的多个侧面,由琅邪王氏的文化发展亦可窥见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 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本书系经学与文明研究丛书之首册,也是作者杨国荣对于经典和经学的最新思考。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作者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思经学与经典,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典范。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学,将 仁 礼 置于儒学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学经典与儒学的哲学意蕴。
《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诗品》是我国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全书共品评了汉代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二十四诗品》是晚唐诗人司空图关于诗歌美学风格的著作,全书将诗歌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秾等二十四品,用生动的具象来展示各种风格之美。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 寻史 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 问道 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 格物 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 闻见 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作者韩非。《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吕氏春秋》体现了秦统一六国前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趋势,保存了大量先秦史料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珍贵资料。
《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
古代礼仪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诸如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五典 较为完成地完整呈现道统相传之绪:由尧舜而文王周公,经孔子而曾子、子思,其书可谓圣贤书中之*、*明者者,圣人之道,大体在其中矣。且字数约共四万,篇幅适中,文句平易。汇成一册,时加诵读、体会,或可登圣学之堂欤?今次编辑,用常见版本,注难读之音;标点、分段、分章及作章题,参考各种注疏,而下以己意,或有不同前贤之处,唯以便于诵读、显明圣人之义为宗旨。
本书分为三编,*编为绪论,分为三章 中国之史籍 史体 纪传体史 ,第二编为本论,分为二十五章,论述了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等二十五部史书,第三编为结论。通过本书,可以对中国史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我国的礼乐文化在经过夏商时代的充分发展后, 在两周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礼乐文化渗透 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乐制度和礼乐 生活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宰。两周礼乐文化实际上 是一种象征文化,受此影响,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艺术 也体现出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研究其时艺术上的象 征性艺术精神对于深刻认识中国上古艺术的实质具有 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全书包括 先秦礼乐文化概 说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之形成 、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之表现 、 先秦 儒家对象征性艺术精神的承传 、 两周礼乐文化中 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等内容。褚春元* 的《礼乐文化与象征--对两周礼乐文化的象征性艺术 精神之考察》以翔实的文献资料、通俗的语言论述了 两周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艺术精神及其对后世的
为创设一种“精英政治”的考选方法,宋代初期改革了科举制度,发展了政府学校。其结果是考生数目急剧增加,考试竞争随之益趋激烈。为通过“棘闱”,作弊和行贿流行,同时专门为 官员的亲戚所设的简易考试(别试和牒试)也应运而生。然而,科举性质的不公并未阻碍一些因考试而引发的社会文化发展。有鉴于此,本书着重论述了作为一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士人阶层的出现,以及有其独特的规范、象征和经验的考试文化。宋代考试和学校的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奠定了明清科举文化与学校、书院的基础,而且传入西方后,为启蒙哲学家们重塑西方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分析与借鉴模式。
在传统中国, 统治者尊崇的对象之一便是历代帝王——从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直到前朝的帝王。举行典礼,向过去的历代帝王献祭,是传统中国 重要的 祭典之一。这项活动萌芽于五世纪末,成立于七世纪,并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年,形成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从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诸帝,众多赫赫有名的帝王都参与了这项传统的建构与转型。直到 ,北京还留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庙。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一致向历代帝王诚心祭祷?他们想为自己的权力祈求什么?本书以精彩的叙事,一一述说那些历 盛大的帝王祭祀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位的帝王如何设法与王权的根源和传承者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权力联接。
本书以唐宋之间 和南方祀神风俗的互动为主轴,从两个层面说明南方力量崛起后,庶民的祠祀文化成为统治阶层政治操作的重要凭借。 个层面的变化是 大幅涉入基层祠祀。唐代以地方官府的祠祀惯习维系 与祠祀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于唐宋之际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方面,国家开始以大量赐封手段与各地祠祀建立直接联系。唐末五代南方王国通过封赐。援神为用,以图自立,确立了此一封神传统。到了北宋中期南方官僚集团崛起后,此一地域传统牵引朝廷改采大量封赐的措施。另一方面,南方地位大幅提升后,宋廷基于正面处理南方祀神风俗的经验,开始建立地方祠祀的具体规范。 第二个层面的变化是宋代以后朝廷和士大夫开始借重祠祀在地方传播政治意识的形态。经过上述变化的洗礼,宋代统治阶层开始重视祠祀的教化作用,他们以大量的贤人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六卷(元明清卷),旨在勾勒中国元明清三朝礼俗礼制的大体轮廓,从礼俗礼制角度认识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本书坚持传统文献与文物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既吸收前修时贤研究元明清史以及此三朝礼俗礼制的高论,亦自有心得。 全四章。章,元代礼俗礼制。第二章,明代礼仪制度。第三章,清代礼俗礼制。第四章馀论,既有元明清时期边远民族礼俗之勾稽,又有同时期二氏礼之综论,还有胜清前後中国四千年礼制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