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同时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现存的古代书院遗址、古代戏台遗址、古代石刻文字遗址、古代宗教建筑遗址等,皆是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化的重要记录。通过这些有形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感知、触摸到无形的传统文化。南宋朱熹,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杰出的儒学大师,大师往矣,但他生活的时代距今已逾千年。大师往矣,但他生前曾讲学并重整的岳麓书院,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的历史遗迹,我们可以从中穿越时空,走近、瞻仰这位旷世伟人。这就是历史文化遗迹穿越时空后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 由于时代久远,现存的历史遗迹大多数埋藏在地下,部分历史遗迹地面尚有存留,但多已残缺不全,需要进一步考证、分析。在历史遗迹的发现、发掘过程中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首辑收入十本。《中国人文小史》可谓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家谱。它以细致的笔触勾勒出中国文化清晰的文脉,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读这样的书,如风之入松、鱼之进水,能让你感受到天地之间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气和神韵。
《文明的开端》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文明发展史讲述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从人类漫长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适宜的家园建立国家,从统治者不断地争斗和杀戮到百姓生活中农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的产生,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到统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房龙带我们一同回首那条丰富且精彩的文明开端之路。
假如有人问你,“楚河汉界”是怎么划分的?九大行星是指哪九颗行星?世界枚邮票诞生在哪个国家?世界贸易组织具体是做什么事的?母亲节是怎么来的?……这些问题你能答得出来吗?这些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很少有人。去关注,因为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平时又是难以查寻到的。但无论其影响大小,有趣的永远是其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将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个常识编辑成册,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让你轻松闻阅古今中外万事万物,开拓视野。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1918年1月,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台柱”的推动下,《新青年》杂志从四卷一号起转型“复活”为六名北大同事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直接启动了新文化运动,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命运。而随着《新青年》同人的内部分化,陈独秀开始直接介入政治活动并且把《新青年》回迁上海,结束了这份同人刊物的短暂辉煌。本书大量运用档案、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试图还原《新青年》杂志内部的运作状况和人际关系,呈现《新青年》同人从志同道合到殊途异路的历史真相,并进一步在比照对撞中反思“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与路径选择。
《铜陵铜文化史/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学术专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安徽铜陵铜文化的发展史,内容涉及铜陵铜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铜陵铜矿采冶的发展历程、铜陵的铜文学、铜陵的铜艺术、铜陵的铜文化研究,以及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等。
内容简介——————————————————————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书的第4次修订版由北京大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和王力家属共同主持。这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
文化史的视野是应该极为广阔的。它不仅要烛照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还须透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换言之,文化史不仅是一个论域的设定,更是一种方法的选择和视角的抉取。它是要人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认知历史问题。“文化决定论”诚然“贫困”,但文化因素确是无处不在,只是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其所起的作用程度有别、各不相同而已。因此,“文化”永远是人们认识历史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眼光。 文化史的视野又应是极为深邃的。它不能满足于平面扫视文化各部类支离片段的表象和各部类之间表面的“拼盘”,而应立体地窥揭各部类内部和各部类之间多层次的内在关联。只有在纵横双向的多维联系之中,才能深刻地把握历史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历史发展。没有自觉“联系”的眼界和建立“联系”的有效方法,既实现不了文
文化,一般地说,无论是物质文化或属于上层建筑的精神文化,都和那个社会发展时期的物质生产水平(严格地说是生产力水平)及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古代文化,无疑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品,各地区的出土文物,如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铁器、货币等等,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历史上记载文字的甲骨文、金石铭文,众多的前人著作所记载的典章制度以及农业知识、天文知识等等,也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读本(普及本)(第2版)》分部分(智慧与信仰、创造与交流、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38章,抓住中国文化中极富特色的内容和亮点,用典型的事例和材料进行具体而深入的介绍。在介绍知识的同时,力求讲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出中国文化的内在意味和核心价值,展示中国自古以来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美善相乐的人文形象。 《中国文化读本》于2008年初版,本次为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章节、修订错漏、更换图片,使本书内容与品质更臻完善。本书为普及本,配黑白插图,文字与彩色插图本完全一致,读者可根据需要进行选购。
《卡路里与束身衣:跨越两千年的节食史》这本有趣的书讲述的是两千多年来人类辛苦而徒劳地与凸起的肚腩作战的社会史,甚是发人深省。对身形体重的痴迷可能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特有的现象,不过获奖历史学家路易丝福克斯克罗夫特告诉我们,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为饮食而大伤脑筋了。福克斯克罗夫特经过一丝不苟的细致调查,写成了这本《卡路里与束身衣》。为了拥有体型,人们曾经尝试各种荒唐的法:英国诗人拜伦最爱的餐是饼干配苏打水;茜茜公主每天花一小时穿束身衣,甚至将自己缝死在衣服中……为什么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前仆后继地投身各种方法?书中深刻揭露了推动节食业发展的种种虚构的“童话”,在介绍各种方式的同时告诉人们如何以正确的方法来对待饮食和自身,从而获得身心愉悦。
软式冰淇淋、意式格拉图、印度考飞,或者以色列冰淇淋,在世界各地的餐厅里,或是自家的冰箱里,你总能找到其中一款。曾经贵为精英阶层专属的饮品,如今已演化为欢迎的大众食品。 你知道美式冰淇淋和意式冰淇淋有什么区别吗?日本的冰淇淋又有什么特点呢?在《吃的全球史:冰淇淋》中,劳拉?韦斯带领我们走入冰淇淋绚丽的历史之旅,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东京,让读者领略这一美味绝伦的饮品走向全球美食的精彩历程和动人故事。 本书将令人爱不释手的美味饮品与历史典故精妙结合,读来令人陶醉,定会让读者在冰淇淋小贩欢快的叫卖声陪伴下流连忘返,让你等不及看完本书,就想吃冰淇淋。
本书共分六章,分别从古代的思想文化、典章制度、学术文化、科学和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突出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对精神文化予以了介绍较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塔,起源于印度,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入中国。各地的佛教徒们在接受印度佛塔建筑样式的同时,还不断融入本地区、本民镤的文化,从而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佛塔样式。从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从结构形制上看,又可以分为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覆钵式以及金刚宝座式等。佛塔样式繁多,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佛塔不断涌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涂上了亮丽多彩的一笔。 《中华文明史话:古塔史话》介绍了我国的古塔。 不论是敦厚稳重的嵩岳寺塔,端庄大方的应县木塔,还是雄伟美观的大雁塔,秀丽丰满的定州塔,抑或是古朴简洁的大理三塔,皓洁静穆的北海白塔,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现出璀璨的风采。
吴秦荔所著的《鹿因时鸣(白鹿洞书院)》讲述了白鹿洞书院产生的原因。着重讲述了闻名遐迩的南宋白鹿洞,大儒朱熹在南康军事任上对鹿洞的重建。通过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的始末,旨在找到这位理学集大成者乃至整个宋代士人精神世界的通路,从而了解真正的书院精神。最后涉及白鹿洞书院的兴废。白鹿洞书院的千年兴废是一面中国历史文化之镜,在这段历史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及故事来表现书院的千年沧桑。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三皇故都周口》是一本地方文化的普及读物。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三皇故都周口》全面介绍了周口的地名由来、建置沿革、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山川形胜、文物古迹、姓氏根源、名品名产、风俗民情、传说故事、城市地标、文化定位、未来展望等,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