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的赞美,又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又是很多问题的借口,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特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自我了解与彼此了解的意义。 《中国人的性格》作者明恩溥,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熟悉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因而他通过自己的观察,生动地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 真相 有深刻的了解,对如今的中国人也不乏警醒之处。
清末民初,在华传教士的传教史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译介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传教士创办各种中外文报刊和印刷机构进而推动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兴起的报刊活动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和印刷机构作为西学译介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社会变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由上海美华书馆于1895年出版,详尽记录了美华书馆50年的发展历程(1844-1894)与遍布香港、上海、北京、福州、宁波、汕头、汉口、九江、泰州、海南等地的在华差会印书馆的情况,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在华传教士报刊对中国本土新型报刊的影响,进而研究西学东渐背景下在华传教士所进行的西学译介和报刊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创始于隋而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历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也的确选拔了不少治国安民的有用之才;同时,科举考试制度又成为套在广大士人脖子上的一具枷锁,既禁锢思想,又摧残人才,这在清朝后期尤为突出。关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加以总结。以古为鉴,可以察今。本书将主要对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本身作一些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引起大家进一步研究的兴趣,进而从中获得应有的教益。
文化研究标志着20 世纪一场重大的学术革命。 但它究竟是什么?又是如何应用的呢? 文化研究是一门自称不是学科的学科,是理解种族、民族、社会和性别身份的一种激进的批评方法。《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次穿越这个复杂学科的旅程,描绘了它在英国的起源及后来向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南亚的迁移,研究了它的主要倡导者的想法,并介绍了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特色。全书涵盖了从葛兰西到雷蒙 威廉斯,从后殖民话语到离散政治,从女权主义到同性恋理论,从技术文化和媒介到全球化的内容,是对这一迷人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富有洞见的导引,是所有关注旧文化、新文化和新兴文化快速发展脉搏的人的书目。
本书是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国思想文化问题的讲座,在这短短的六讲里,作者探讨了产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理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特点和发展,也瞭望了中国文化的未来。作者明确地把对以往历史的研究和对将来的预期联系起来,前后一贯,自成一说,使读者可以从大文化的角度,全面考察中国的发展前景。
精选当代35部电影名片,和大家一起感动,一起吐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以文学经典评论者眼光解剖当代电影,以道观之,大快朵颐。如庖丁解牛,条分缕析,酣畅淋漓!难怪有人惊呼:电影可以不看,影评不可不读!
本书通过大量实例,详尽介绍了每个标点符号的主要功能和正确用法,针对使用中容易致错或混淆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正例、误例相互参照,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其使用技巧。书中还补充了苏培成先生关于标点符号的一些小文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标点符号的规范化历程。本书体例清晰实用,是教师、编辑、记者、文秘人员等文字工作者的案头工具书。
改书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著作,学界推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本书在《语言与文化(注释本)》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在每章之后对其中出现的历史地理专名加以注释,并对近年来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予以补充说明,提供给读者详备周全的相关信息,更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学习和理解。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以及中西哲学家的一些对比。
此书重点叙述了唐代河南义门张公艺家族的故事,尤其对张公艺在家乡建设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多角度的阐述。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辈同居,合家九百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千年以来,倍受历代人民尊敬,传为美谈。在当今建设两个文明的时代里,建立一个文明的家庭,更具有它新的现实意义。汉家虽不专在忍,今亦不提倡吃 大锅饭 ,然有一个和睦的家庭,乃人人所盼望的事,这里关键是诚意待人。那些为子不孝,婆媳不和,兄弟分争,姑嫂相猜,妯娌吵骂等,何不仿效张氏治家呢?此书对于构建当今新乡贤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 跨文化研究 丛书中的一部。全面介绍了20世纪俄罗斯乃至世界重要的思想家巴赫金(1895 1975)的研究成果。巴赫金的研究涉及哲学、伦理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符号学和文艺学、美学诸多领域,他对20世纪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震撼力。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根基。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对话,思想的本质是对话,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对话,文化的本质也是对话。 巴赫金倡导整体诗学,认为诗学研究不能只属于某个方面,而应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诗学(语言诗学、体裁诗学、历史诗学、文化诗学、社会诗学)来研究文学现象。他认为不同诗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对话。他指出终形成一种诗学研究的整体,从而达到诗学研究中的内容研究和形式研究相结合,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融合,外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梳理了包括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
《列国变通兴盛记》从属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 重点规划图书项目 晚清西学丛书 ,本书原版于清末,今日通过校注、导读形式与读者见面,对研究西学东渐学术史、科学史有重要价值。 本书含 俄罗斯变通兴盛记 日本变通兴盛记 印度变通兴盛记 缅甸安南变通兴盛记 四卷,借由俄罗斯、日本效仿西法实现强国,印度、缅甸、安南效仿西法实现 保国 的实例,论证仿效西法进行革新是挽救晚清*办法的观点。虽然,该书含有为列强殖民主义辩护的强烈政治色彩,但传达出的 革新 观念却十分中肯、深入人心。该书通过对康有为和光绪皇帝的影响,对维新变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忧乐天下遗韵长:治家理国的范仲淹》主要内容有:名门之后,少年丧父;愤然离家,勤学苦读;应天书院读书,尝尽人间极寒;一朝中举,名扬天下;一生仕途,留下美名;督导学生苦读,资助贫寒学子;忧天下不平,施展个人抱负;创设义田,帮助族人;创设义庄规矩,善举感动天下;身后留名,感动收人。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千古名句。
《心灵学》是清末圣公会华人牧师颜永京(1838 1898)的一部文言文译著,译自美国学者海文(Joseph Haven,1816 1874)的 Mental Philosophy: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 andWill 。《心灵学》成书于1889年,可以说是*部将所谓西方心理学介绍到中国的著作。更难得的是,书中的译词由颜永京创制,与之后被普遍接受的日本心理学术语完全不同。从书中我们更可以窥见在19世纪末,心灵哲学是怎样从哲学和教育学的一个分支蜕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的。
《治心免病法》从属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三五 重点规划图书项目 晚清西学丛书 ,本书原版于清末,今日通过校注、导读形式与读者见面,对研究西学东渐学术史、科学史有重要价值。 本书认为治病在于正心,折射了一种新生的、混合式的宗教思想,是晚清时期西方兴起的新思想运动的理性表达与宣传。傅兰雅在中译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富含传教意义的语段,使得中译本更像一本自然神学书,对谭嗣同及其《仁学》影响很大。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书中对绝大多数仪节的记载皆完整而详细,但由于时代悬隔、文字艰涩、制度难解、器物难明,所以现代读者很难通明《仪礼》。今作者以绘制图表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解释《仪礼》,该书专门记录《仪礼》中的吉礼部分,即第十五篇《特牲馈食礼》、第十六篇《少牢馈食礼》、第十七篇《有司》,各篇分方位图、人物行事表、礼例表和方位图表,以期给初学者提供更加科学的《仪礼》方位图表解读方式。
本书稿主要以介绍红岩历史遗址、部分珍贵红岩文物以及伟大红岩精神为主要内容。书稿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见证历史的红岩遗址。介绍了红岩村遗址、曾家岩中山四路遗址、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所属遗址、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所属遗址。第二章为弥足珍贵的红岩文物。介绍了与红岩历史文化相关的10件国家一级文物。第三章为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阐释了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和时代价值。书稿另有两个附录: 红岩英才 名录、 红岩英烈 名录。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怀人小品里*哀婉动人的,要属悼念亡妻的文字。人去枕空,寒衾依旧。睹物怀人,思念亡妻的感情,于瞬间便会喷薄而出。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夜半时分,妻子王弗入梦。东坡与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样的梦,如果永远不要醒来,该有多好?东坡这阕怀念亡妻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历来被视作悼妻之作的经典。那些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日子,不曾走远。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清晰如昨。每逢齿痛,全祖望便会想起妻子那句: 是非雌黄人物之报耶? 这难道不是你平时胡乱评论别人的报应吗?自从走上仕途,宦海沉浮,恽敬经常得罪上司,而令妻子担惊受怕,终至染疾身亡。 既仕乃至如此,此岂可尽委之于命。对于妻子的早逝,恽敬充满深深内疚。冒襄的小妾董小宛,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