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朱彝尊( 1629 — 1709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 : “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叫元宵节、灯节、春灯节。本书以清宫上元节节俗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上元节的起源,以及历朝上元节俗及其演变。主体部分对清宫上元节节俗,含上元系列筵宴、上元系列诗创作、挂灯、灯戏表演、火戏(烟火)表演、杂戏表演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书末介绍了清代北京民间的上元习俗。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33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民俗文化全球化的状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保护民俗资源的原生态,引导民俗健康发展?如何整合利用佛山丰富的民俗资源,包装出口,佛山发展第三产业?这是佛山建设“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和美丽富裕家园”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佛山民俗文化》是一部记述佛山一百多年来存在的各种民间民俗事象的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读者深入了解佛山民俗文化的途径。
《宁波民俗与宁波人》分为七章:章,绪论;第二章,从务实走向开放——宁波的物质民俗;第三章,重规矩讲人情——宁波的社会民俗;第四章,沉重的社会心理——宁波的意识民俗;第五章,丰富多彩——宁波的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精巧生动——宁波的民间游艺民俗;第七章,活色生香——宁波口头语言民俗;附录,中国的吉普赛人——宁波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