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联大文史通识讲 历史课 》精选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按照时间顺序通揽史学,共分为六章,自中华文明起始(夏、商、周)至清代为止,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多层次启发读者,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史。
你知道吗,李白是古代有名的赘婿。不羡富贵的诗仙,为何两度 赘 入豪门? 苏东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还是个名副其实的 吃货 !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墨鱼、东坡豆腐、东坡羹,这些现代人深爱的美食,都和他老人家有关。 千古才女李清照也为 渣男 所困,宁可蹲两年大狱,也要状告丈夫,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 从汉代的司马相如到明代的唐寅,《人间惊鸿客》选取二十位古代文人,以幽默的笔触讲述他们的生平以及他们所处的朝代的历史故事。全书以文人故事为线索,串起中华历史兴衰,探寻藏在文人笔下的历史细节。
本书是看理想的口碑节目《古今:杨照史记百讲》精编而成。作者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 历史式读法 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 文学式读法 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 表 和 书 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作者以闻名中外的 三元里 事件为《大门口的陌生人》之开篇,进而考察研究鸦片战争中及之后以广州地区为中心的抗英运动。本书重建再现了当年的团练运动、绅士阶级的功能、朝廷的应对、英国势力强行进入广州,以及他们的对华贸易等等,并对这一系列复杂事件与现象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作者在还原史实的同时,揭示了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包含了极其丰富重大的历史主题。
地缘看三国:地理如何影响历史选择 以十三刺史部为切入点,以地缘视角剖析地理如何影响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同时为我们揭示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背后鲜为人知的地理因素。 该书配有彩色地图集,可以帮助读者直观地了解三国时代中国的地形地貌,从而加深其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 温骏轩特有的枝蔓型叙事和平实流畅的语言风格,旁征博引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讲述地缘与历史的关系。
本书中,作者打破政治伦理框架下的 好人 坏人 之分野,将一张张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还原成一个个具有多面向的人;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品评,反思了 泛德论 、 忠 的观念的嬗变,以及无论是读书的还是放羊的,都 爱以天下为狗任 的传统。作者识见敏锐,文字洗练,通过对人性、政治、文化的多层面剖析,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人,以及历史的另一维度。
《黄河青山》是规模宏大的回忆录,从作者早年的从军经历到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无所不包;本书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 大历史 ,检讨中国近代革命,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黄仁宇传递给我们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他的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黄仁宇的回忆录共有36万字篇幅,自述生平经历与学术研究经验,并具小说叙述的技巧。全书定名为《黄河青山》(Yellow River and Blue Mountains);分为两大部分: 自己的浴室 、 我所付出的代价 ;书前并有多幅珍贵的个人及历史照片。
这本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的小书,不是专门性的绘画研究著作,而是想透过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走到它的背后,去揣摩那里深藏的画家心灵的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有雪才会有心中之妙,才会有画中之美。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画作的介绍,揭示了画家的人生经历及境界和追求,同时在此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流于笔端,读来颇具启发意义。 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浓郁的人文情怀。
铁门关究竟在何处?《鲁拜集》、撒马尔罕纸和怛逻斯战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椰枣为何被称为 千年枣 ?复活节岛的森林为何消失? 罗新的旅途总是与这些问题紧密相关。这本书包含十篇文章,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
本书是一本从五谷演变发展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黍、稷(小米)、粟、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番薯、土豆、高粱等主粮的演变过程,体现五谷地位的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历代王朝均奉行以农为本的策略,深厚的土地上生产的五谷杂粮,既孕育了中华文明之光,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又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所需的热量,更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血脉。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的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入蜀记》是南宋著名文人陆游在赴蜀途中所作的旅行日记,共六卷,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游记的开创之作。 作为陆游一生中具有纪实性和文学价值的作品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作者横跨长江、穿越三峡的旅程,更呈现了当时自然景观、人文风貌与社会风俗的生动画面。 犹如一部文字版的旅行纪录片,它所描绘的山川、城市、民俗和历史沿革,展现了中国宋代长江中下游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交通状况与文化氛围,堪称一部详尽的 时空地图 。 通过《入蜀记》,我们也得以窥见宋代社会的盛况与陆游个人的理想抱负,尤其是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全书夹叙夹议、评古论今,融诗文、金石、风物与历史于一体,展现了陆游独特的文学魅力与行者精神。无论是对长江水道的描述,还是对各地名胜古迹的考察,亦或是对地理人文的细致考证
这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也是一次人性和权力的激烈交锋。 是穷兵黩武的暴君,还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刘彻7岁成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他北伐匈奴,南平两越,东征朝鲜,极大地扩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民族和文化的统一。同时,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交流。然而,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晚年,他追求长生不老,与太子刘据的关系紧张,最终导致了刘据自杀的悲剧。 飘雪楼主以《史记》为蓝本,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汉武帝和他的时代的历史人物讲得百转千回,从后宫争夺战到 虽远必诛 的征程,从晚年痴迷于求仙问道,到惊心动魄的夺嫡巫蛊之祸;从激烈的权力角逐,到深刻的人性博弈,鲜活、生动、全方位地展现了汉武帝的传奇一生。
本书所呈现了隋唐时期一些有代表性的女性的命运浮沉,同时也勾勒了她们所生活的隋唐时期的社会图景。她们中有女皇,有女将军,有女才子,有女商人,她们自信昂扬,性格洒脱,快意恩仇,同时不失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即便存在历史争议,也展现出隋唐女性特有的那种 张扬 气度。没有她们,唐朝就不会是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本书为她们发声,让她们从男性视角的史学剪裁中 独立 出来,抽丝剥茧,尽可能全方位展现其喜怒哀乐和风姿才情,不将她们作为男权附庸,而是力争以新的视角描述作为独立个体的 她们 ,是一本属于隋唐女性自己的往事记录。
《总统是靠不住的(四版)/近距离看美国之二》作者继续以书信的形式,从 总统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 平衡和制约 去实施对权利的监督和限制。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 西南联大 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 西南联大精神 在中西合璧下,既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有 独立人格,自由精神 的人文精神。 《西南联大行思录》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 西南联大 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 行 与 思 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一壶天地》由《新纂香谱》《格古要论》《园冶》和《长物志》四种组成。 香之为用自上古,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香草香料取之用之,歌之咏之。陈敬所撰《新纂香谱》,翔实记载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集香料文献之大成。 曹昭所撰《格古要论》,堪称后世文物鉴定类专著的开山之作。它概述文物,对名玩之优劣、作伪手法以及鉴伪要点均有议论,为文物鉴赏家所推重。 《园冶》与《长物志》被誉为古代造园之双璧。计成所撰《园冶》,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在选址、规划与叠山理水中体现古代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文震亨所撰《长物志》,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文玩清赏,呈现了晚明文
本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写,精心编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单位收藏的100封革命英烈家书、遗书而成。图书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时间跨度从1921年至2018年。家书作者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牺牲的英烈,他们有的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献出了生命,有的是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涌现的先进模范;既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亦有普通的共产党员。
本书是一本从佐餐之味的发展衍变看中国历史的图书,主要从羊肉、猪肉、白菜、豆腐、盐、蔗糖、香油、花生、胡椒、辣椒、茶、蜂蜜的出现,表现佐餐之味的地位变化在王朝盛衰、朝代更替、文化融合中的重要影响。在历史上主食相对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佐餐之味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 版图 ,它既是主食的有效补充,又丰富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滋味,更促进了人口和不同饮食文化的往来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这对今天的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