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以展示未来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史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对后世有诸多影响的史学专著。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的确立阶段,这一时期《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作品相继出现,纪传体史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中唐至明末为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以及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主干。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光返照阶段,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史学发展迎来了“史界革命”的新思潮
该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理论发展为主线的结构方式,对民国时期的训育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具体内容包括训育含义、训育演变、西方思想对训育的影响、国内教育研究者对训育理论的建构及其历史意义等。该主题将丰富对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拓展德育学学科史范围,充实现今德育理论资源。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100%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基本信息 书 名 三国史话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作 者 吕思勉著 出版时间 20181201 I S B N 9787101132687 定价 16 开 本 32开 130*185 装 帧 简装 版 次 1 字 数 110 (千字) 页 数 226 读者范围 本科及以上 内
《中国历史研究法》主要论述了史学研究的目的、范围和旧史的改造,历史的因果和动力,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等内容,强调既要继承“前清乾嘉诸老严格的考证法”,又要吸收“近代科学家之归纳研究法”,表达了作者在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中批判继承传统史学和吸收西方近代史学方法从而建构新史学的学术立场。
史学:文化中的文化。 这一书名所示,它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史学史。史学史,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它应该如何写作,似无定规。周谷城先生在说及世界文化史写作的困难时这样说道:“范围这样无定,体例这样不齐,只是由于世界文化从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到今天更是日新月异,不易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不过,不把范围体例固定下来,反而使学者、专家易于着笔或易于发挥各个的性。
史学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以展示未来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史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对后世有诸多影响的史学专著。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的确立阶段,这一时期《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作品相继出现,纪传体史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中唐至明末为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以及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主干。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光返照阶段,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史学发展迎来了“史界革命”的新思潮。民国中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