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谈论治史的学术著作,是作者应众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要求而写。 全书主体为治史方法论,但所述观点与方法并没有流于说教,而是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文风朴实真诚,理论与事例相结合,活泼生动,夹叙夹议,令人既读来轻松,又深受启发。书中关于治学基本功、问题意识、如何写传记人物等见解,对于想投身于学术的人,会有深刻的指导作用。书中还有两篇作者新近撰写的专题研究文章,呼应了书中对治史方法的阐述,可谓最好的示例。 此书亦可视为作者的治学小传,从中可窥一代史学大家对学术传承的殷切期望。
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作者简介:爱德华 霍列特 卡尔 (1892 1982)英国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前苏联问题和国际政治。他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国家透彻地说明 历史 这一概念的历史学家之一,批判了 只有史料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事实 的观点,一再告诫人们不要盲目相信史料,是一位试图把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 译者简介:陈恒,男,1968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西方城市史。任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副主任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著译/合著译《西方城市史学》《历史是什么》《多面的历史》等;《辞海》《大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世界历史》(第三版)撰稿人。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本书收入作者近年来一些读史的心得札记,话题有点芜杂,大都是出于对世事的关切,试图从史中求得学理上的解释。由历史中求知,需先走进历史的时空,进入历史之门径,自然是史籍文献之阅读,从书本文字中考究旧日情事。然今人明古事,必以今情解之,而古之事理,亦必以喻今为趣旨。此中奥义,如陈寅恪先生所言: 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从岩石上的神秘图像,到陶器、建筑上的纹饰与壁画,绘画的二维平面如何产生?从陶瓮上的鹳鱼石斧图,到彩绘漆盒上人物与时空交叠的空间性图画,器物表面的写实绘画如何引发了画像的独立?楚汉墓葬礼仪艺术展现的 个绘画高潮如何联系着后世 壁画和卷轴画的繁荣发展?名家辈出的宫廷艺术与臻于极盛的公共 艺术在朝野间的争奇斗艳如何塑造了富有变化和新意的盛唐气象?在中国绘画三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唐末为节点的早期绘画担负着开发绘画媒材的宏大历史职责,无名画家的集体创作在日常生活和 礼仪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于以卷轴画为大宗的后世绘画,考古材料中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地域和画手的风格变化,使得这段绘画史具有了研究方法上的独特性格。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本书在考证的基础上,围绕先秦乐道思想体系及乐道相关文献开展研究。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一是 乐道起源论 ,从文字学、发生学与本体论等角度,探讨 乐 的哲学起源。二是 乐道体系论 ,分别从 形式表层 传导中层 内核深层 和 传递介质 ,探讨 乐 的本质和 乐道 的体系。三是 乐道应用论 ,围绕先秦乐舞的起源、发展、类型及职能开展讨论。四是 乐道道德论 ,梳理先秦诸子对 乐 的功能的设想,偏重于探讨 乐 在先秦时期的道德取向。
看1300年科举制度,如何从一种完备的人才选拔机制走向没落?历代王朝是如何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笼络英才的政治诉求?科举舞弊与防弊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精彩拉锯?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世界第五大发明”,一千多年来,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作者以清代科举为蓝本,参阅诸多回忆录、日记、笔记、杂谈、奏章、小说等,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尘封已久的科举制度,再现士人群体在科场和官场的人生命运,化抽象为形象,让我们在冰冷的词汇与枯涩的制度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温情。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是 为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 本书侧重审视唐代社会的民俗礼仪和世风流变等。这个在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世界版图上立于轴心位置的大帝国,曾是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大容器,三百年时间,在这个庞大的帝国之躯上,衍生传承了多少延续至今的民风民俗?生活在这个诺大帝国的子民,又以怎样的方式诠释了他们的存在?本书文史结合,从唐诗中寻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大唐帝国的风物华章。
本书是列奥·施特劳斯的一本文集。作者试图从一些众所周知的政治现象出发来阐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的主题是重新发现显白写作,即极尽所能对苏格拉底谈话方式所进行的写作模仿。它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哲学必须讲究“写作艺术”吗?如果必须,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哲学的写作艺术关系问题至关重要?这本书会为我们作出解答。 施特劳斯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具有思想 的标志性意义,而本书 是具有特别的标志性意义:它提醒我们古老的西方哲人一直没有忘记的苏格拉底问题。
......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没有比这 近乎 的对称了: 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 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 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 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 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 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 现代性的可能性。 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 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 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