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春秋:争霸300年》: 春秋,中国历史上个乱世的前奏。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征伐渐起,诸侯争霸。300年间,群雄并起,兵锋渐渐染血;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奔流。 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反叛的时代。分封制在高峰处开始瓦解,一切变革都在酝酿,中国即将走进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本书以春秋五霸为主要线索,时间跨度由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首都镐京开始,到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结束,从政治、军事、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讲述春秋300年乱世。 春秋时期塑造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价值观,读过春秋史,才能了解中国人思想的源头。 《战国:兵戈200年》: 战国,中国历史上个乱世的高潮。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坍塌的分封制需要新的制度替代,时代的需求也不断催生出新的思想。大争之世,不是你死就是我
西周时代是指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叶周武王克商,创建周朝,建都于镐,直到公元前七七一年周幽王被杀和周平王迁都洛邑,前后约二百八十年的这一段时间。西周是继夏、商二代建立的王朝,西周的政治文化在两代的基础上有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书即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对西周的历史的通贯介绍,是了解和研究西周时期历史的*重要的著作。 本书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撰写,历时四十余年。全书共分七编,分别讨论了西周的开国,西周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西周的政权机构、社会结构和重要制度,西周王朝的军政大事,西周时代的楚国和曾国,西周时代的文化教育和礼制以及西周王朝的衰亡与东迁。全书资料丰富,将金石铭文与文献记载互证,考辨精密,结论
《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书是作者毕生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序幕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迄今仍是此一领域的经典之作。
《文明的历程》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丛书,共五卷,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本书是一本以《周官》为基础文献,以夏商周三代时期的国家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学术著作。通过剥离窜入的注文,首次完整呈现《周官》职文的原貌,溯清《周官》的出身、特点、历史位置,给予《周官》客观评价。同时,结合考古资料,对先秦时期东亚疆域国家的发展变迁及其制度规范进行了考订,并系统、深入地描述了官制、赋役制度、城邑制度等周制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诸多细节。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挑战了传统关于《周官》的误解,更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东亚早期的疆域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为中国历史的源头部分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以 早期中国 的视角,尝试描述和解释从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历史,并将此段历史放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思考国家形成、书写的起源、官僚组织、法律和政体、诸子百家、战争性质的演变、帝国的缔造等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作者熟稔出土的古文字与物质材料,也掌握传世文献,同时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学理论;本书在宽广的视角中重新检讨中国文明,强调其连续性与同质性,是一本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春秋是大变局时代,新旧秩序交替;春秋是诸侯林立、战争频繁的混乱时代,但君权没有至上,自由未被扼杀;春秋是崇尚勇武和智谋的时代,血性与权谋交织;春秋是中国贵族精神后的辉煌时代,风骨与道义至上。 本书以春秋三百年诸侯诸侯争霸为主线,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了这段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历史。春秋时代事件繁杂、线索混乱,加之史料或有缺失,廓清真相尚属不易,遑论其他。本书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籍的记载为基础,不但通过精当的剪裁,将人物关系和历史事件梳理得十分清楚,而且从细节着手,将人物与事件刻画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充分展现了王侯、将相、小人物共同构筑的春秋精神谱系。
本书为著名学者刘东先生主编的 台湾国学丛书 之一种。本书就 生与性 , 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 , 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 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 性 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郑国(公元前806一前375年),姬姓,始于两周晚期周王室分封在陕西华县的郑邑,后随周王室东迁中原,侵吞弱小,在新郑立国。郑国是一个极其特色的诸侯国。春秋初年,郑国凭借与周王室近的血缘关系,国君继续连任周王室卿士,常以王命讨不庭,在周王朝逐渐式微的年代,率先揭落了王室的神圣面纱,开启了春秋称霸的先河,被视为春秋小霸。但之后其迅速陨落,沦为大国争夺讨伐的对象,于战国初年便为韩国所灭,成为中小国家中较早灭亡的一个,个中原困是值得人们深思的。《BR》 本书以郑圄发展过程为主线,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再现了郑国辉煌又屈辱的历史,分析了其表象后的深层原因,并和其他小国相映照,揭示了弱肉强食大时代背景下小国的悲惨命运。另外,本书还挖掘、研究了郑国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郑国是当时华夏文明的先进代
《 先秦史》是吕思勉先生所著五部断代史中的*部,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基本参考书之一,是近现代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经典之作。 《先秦史》主要讲述了先秦时期的政治史,经济文化史等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政治史,按历史事件的顺序编排,清晰展现了中国先秦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后半部分为文化史,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先秦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学术的历史发展状况,以此来探求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吕思勉曾对《先秦史》这样自评: 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 殷本纪 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从《殷本纪》切入,辨析文献史料的真伪,考核商代信史成分,结合甲骨文金文材料,研究殷先公远世、先公近世及商王世系、殷王室结构,订补《殷本纪》史事史迹,增补甲骨文中商史人物传。 《 殷本纪 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由宋镇豪担任主编。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国家与社会》阐述商代社会性质、商王朝国体与政权结构形式、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兼的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等级分层、族氏家族组织机制,详细考察商代社会不同身份者的阶级属性和阶级矛盾,论述商王朝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运作、职官体系、刑狱法律等。《商代国家与社会》由王宇信、徐义华所著。
在许倬云著的《西周史(增补2版)(精)》中,作者着重的是,西周从一个 小的部落,如何发展成为一个 ,而且建构了跨越 的封建秩序。描述西周在成立 以后,内部的改变,尤其提出国家统治机制的发展,以至于职务专业化、逐步形成官僚体制的过程。西周中叶以后,经济力量逐渐发展,呈现政治力量以外的社会力……
《从这里走近春秋(全四册)》共分为《①乱世将至》《②楚晋争霸(上)》《③楚晋争霸(下)》《④吴越争霸》四册。作者从庞杂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帮助对春秋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进程,以史为灯,照亮前路。《乱世将至》为《从这里走近春秋》套书第 一册,作者以独特的笔触,从牧野之战落笔,揭示了西周初期分封天下背后地方诸侯的心路历程,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阐述春秋乱世的必然规律。随后从郑庄公、齐僖公和楚武王三位春秋小霸的角度,还原了春秋初期的时代特点,勾勒出一幅跌宕起伏的齐楚争霸图。《晋楚争霸(上)》为《从这里走近春秋》套书第二册,讲述了从晋国起源,公子重耳背井离乡,到晋文公安定晋国内乱,称霸中原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楚穆王开疆拓土,楚庄王问鼎中原,由此拉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