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蒋廷黻以独特的内政与外交并重的视角,将中国近代历史变迁凝练在一条主线、四大主题中,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视角。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版为民国权威畅销读本。用明白通畅的字句娓娓道尽百年演变,写政治的抗衡、文明的冲撞,也写社会的规则与民族的惰性。 短短六万字讲透了近代中国百年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正是因为抓住了本质,才同时做到 极简 与 极全 。 本书以轻松好读的方式提供了与教科书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对事件和人物做出了全角度的分析,如: -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后被日本文人译为日文版,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洪秀全对于宗教革命及种族革命是十分积极的,对于社会革命则甚消极。 -北洋军阀割据国家,阻碍统一,追究其祸根,竟在湘军 太平天国内乱的意外副产品。 -不要以为世界上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帝国主义。700年以前蒙古人还在游牧时代,无资本也无工业,就建立了蒙古帝国。300年以前的满洲人对中国的侵略也不必说
《中国近代史》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古代人编写的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夜航船是古代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人们外出都要坐船,在时日缓慢的航行途中,坐着无聊,便以闲谈消遣。各色人等应有尽有,谈话的内容也包罗万象。张岱说: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z难对付。 于是,张岱便编写了一本列述中国文化常识的书,取名《夜航船》,使人们不至于在类似夜航船的场合丢丑。 《夜航船》,明代张岱(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名著)撰。全书二十卷,按类分为二十部,以词条的方式撰写。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内容广采博收,涉及广泛,是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夜航船》并非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四千余个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熟知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 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 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蒋廷黻 代史(1840-1925 图增强版)》将 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 的 代化为线索,认为 人能否 代化将关系国家兴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 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代化的国 不但需要 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 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 了 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 代 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 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 ,主要阐述了面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清季十年间,朝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行全面改革,却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这一历史大变局,留下了诸多疑问: 在朝廷没有并无太多暴戾苛政的情形下,为何会发生革命?清朝何以骤然崩溃,革命何以轻易速成? 改革开启后,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体制或结构及政治伦理是否改变、怎样改变及以何种速度改变。正是由于制度的困境,使自上而下的新政带有了 自毁 的意味,并终不得不让位于自下而上的革命。
《民国时期的土地典当》是一本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交叉的学术著作。本书主要以二十世纪30年代比较大型的几次调查数据,如1933年陈翰生广东番禺调查数据、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四省土地调查数据、1935年北满调查等数据、调查报告加以整合,结合地方史志材料,如方志、县志、族谱等,还原出中国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30年代这段时间里,有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典当这一信贷方式的真实面貌,反驳了以往人们对于农村土地典当这一信贷方式的固有看法,对农村土地典当是一项高利贷、由大地主大族群或资本充裕者控制、以买卖土地为最终目的等等以往学界作出的结论提出了质疑。
本书系 教育中国与知识空间 丛书之一。同文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展开自强运动而设立的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官为宗旨,包含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与广东同文馆等三馆。本书以这三馆为研究对象,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三馆成立的背景、成立的经过与演变、馆务行政与管理、教学与课程、教习与学生、三馆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它们在外交、教育与西学等方面的成效;下编则以三馆的中外教习、学生中曾任驻外使节及洋务专家者为对象,分别探讨他们的生平志业与成就。
本书是蒋廷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十余年后,搜罗原始材料,采用先进方法,开风气之先,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学基础的一本经典之作。在历史学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 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840-1925插图增强版)》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中山装从何而来?旗袍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民众是怎么看待时装表演的?民国政府又是怎么整治奇装异服的?《民国衣裳》带你追忆民国霓裳风情,追寻民国时代气息。 本书是周松芳博士在南方都市报副刊开设的专栏——《民国衣冠》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一专栏用学术的标准、文学的笔触对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包括民国服饰变革运动、中山装等新服饰的介绍、穿衣风格的变迁以及服饰与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等等。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值得一读。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通识读本,由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写。全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写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实、准确、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曾国藩、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作品对近代史上这些风云人物的命运、认知与抉择,同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书写,充满了智慧和洞见。 作品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意在通过研究每个时期内对帝国主义的抵抗方案,分析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 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这是一套关于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书。是中国历史上*套全面解读晚清、共和、抗战的长篇历史力作。 作者在精研民国史料的基础上,以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创作,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行笔,全新讲述了1840~1945这一百年间的一些我们熟悉的人做过的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事 第二部《共和》着重描述了1911到1925年前后,以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北洋势力和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势力为推动中国走向何方而先合作后斗争的故事。 重点关注了辛亥革命为什么可以成功、宋教仁被刺案的真相、推动清王朝倒掉的北洋势力从内斗走向灭亡以及革命派为理想中的共和国而作出的不懈努力。从不同的角度还原了不同群体在那个时代的不同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
《说倭传》,全书三十三回,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全过程,起于朝鲜东学党之乱,迄于台湾军民拒日侵占斗争,其中重点描述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马关春帆楼会议。小说后一部分重点写台湾被侵占的过程,刘永福率黑旗军与日帅桦山斗智斗勇,为保卫国家领土孤军奋战。其间浓墨重彩描写了台湾人民耻于亡国,保卫家乡,尽掷家财,在战场上又以性命相搏的英勇事迹。 真实保留了记述马关条约签订过程的《中日议和纪略》,而这份史料国内并未留存。通过本书,国人可以洞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背后鲜为人知的谈判过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日方咄咄相逼,中方无可奈何,正所谓“弱国无外交”!本书作者不详,或托名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之子,或谓李鸿章幕僚,时至今日,都已经不再重要,唯愿此书激励国人,励志自强,洗却耻辱!
本书首次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审视中国近代史的选择:以恭亲王奕诉及普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di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这些方案zui后都挫败,于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本书受到美国 新史学运动 的影响,被视为 对新史学思想zui强有力的运用 ;又被视为重分析、重综合、重整体理解的 清华学派 的代表作,开创了近代史写作的基本范式,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得失,以及现代化的必然性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因此也被视为一本罕见的能够经世致用、指导行动的史学著作。
本书系《中国企业家》杂志“民国遗脉”系列报道之选集,遴选十多位在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袁世凯、冯国璋、徐世昌、杨度、段祺瑞、徐树铮、黄兴、宋教仁、蔡锷、李烈钧等,讲述他们在民国历史上的史事功过及对后代家族命运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