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的中原部落联盟与周边部落融合而成华夏族,造就了强盛的秦汉皇朝,也缔造了汉民族自身。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至唐朝形成了更多民族、更大规模的统一,出现了“胡越一家”、“天下一家”的鼎盛局面。宋元明清则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成长期,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创造了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本书以“多元一体”为纲,以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与民族的关系为线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羌族概述,羌族的历史沿革,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青康藏高原北部,是中国、缅甸、印度和泰国的一个跨国性质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中心在中国原来的西康省(即现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间的州县)和古代云南腾越州的坎底地区、江心坡地区(即现今缅北克钦邦的葡萄县,为中国传统线和英国麦克马洪线东段之间的未定界领土于1960年归属缅甸邦联而设立的)。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傈僳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西域史族新考》为汉代西域民族史论文集,内收作者论文三篇 《大月氏人种西窜年代考》《中亚缠回为沙陀苗裔考》《乌孙即哈萨克考》,书后附有《新疆民族表》。这对后人了解汉代西域民族变迁历史,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具重要参考作用。全书文字通俗,史料翔实,是具较高史学价值的图书。
《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 东北新图 一幅。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在历时态上固然要遵循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而且在共时态上还会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少数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结构、特性和运作机制,要应对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就需要进行民族文化自身内在结构上的调适。本书(作者樊华)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作为过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作为符号的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解析,在全球化、现代化之动态、开放的语境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评估,找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转型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为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些有益的探索。 在文化现代转型的进程中,少数民族以艺术为内核的审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通常以符号的方式在艺术中积淀下来,并且艺术创造更注重强化文化的特性、整合文
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侗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仫佬族概述,仫佬族的历史沿革,仫佬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德昂族,现有人口1.5万(1990年),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县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德昂族!全书不仅介绍了德昂族及其由来、德昂族的人口及其分布等,还介绍了德昂族的历史沿革、德昂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本书的编写以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近年来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吸收借鉴了近20余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客观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国佤族这一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反映了近50年的发展概貌和成就,集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佤族简史》自1986年出版迄今,已经有21年。在这21年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佤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生着沧桑巨变。为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佤族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风貌,根据国家民委的部署,西南民族大学组织和实施了这次修订《佤族简史》的工作。 本书的修订是国家民委重点项目。参加本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三章,内容包括:黎族概述,黎族的历史沿革,黎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保安族聚居区位于甘肃、青海交界的积石山下,北临黄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和青海省的循化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人口数约为16505。保安族与东乡族、撒拉族在元明清大约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 本书将带你全面认识保安族!全书不仅介绍了保安族及其由来、保安族的人口与分布、保安族的生产与生活等,还介绍了保安族的历史沿革、保安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等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赫哲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本集收录了先君子文通公的讲义二种:一、《周秦民族史》,二、《巴蜀史的问题》。《周秦民族史》是一部老讲义,讲用在十年以上,曾经多次修改。本次重印是以川大讲义作为底本,而保留了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讲义的第一章,增加了为龙门书局出版《周秦少数民族研究》时所写的《序》和另三篇附录。《巴蜀史的问题》是1959年所写的一篇论文,后经多次修改补充。1961年在川大历史系讲授“巴蜀史”专题课时,曾作为讲义印发。后将两种修改本整合为一,收入先君《巴蜀古史论述》(巴蜀书社1981年出版),今据此重印。兹为便于读者,窃不自嫌浅陋撮取其鄙意以为纲要大旨者,略缀赘语,置于简端,至于能否有裨高明,则非所敢知也。
《蒙古民族通史(卷)》按照时间顺序记述蒙古民族从形成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的历史。卷记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族及其先世的历史;第二卷记述元王朝统治时期蒙古族的历史;第三卷是明代蒙古史;第四卷是清代蒙古史;第五卷是近代蒙古史。 《蒙古民族通史(卷)》各卷均经主编与撰写组反复讨论,统一确定写作大纲后,再由各位作者分头执笔撰写。尽量保证各卷在内容衔接、编写体例、文字风格诸方面保持一致。 编撰蒙古民族通史,涉及到许多人名、地名的译音及转写,我们采取以下原则:尽量采用约定俗成的,为学术界所承认的或影响较大的流行版本的译法,每一译名尽可能注以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