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分拣历史 书系的开篇之作,分拣出历史的一个片段,打开历史的衣橱,从政治、经济、社会、美学、艺术多角度讲述中国 穿 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全书从细节着手,分典制与风尚两编,通过天子冕服、凤冠霞帔、官员补服、唐女服饰、近代旗袍五章,讲述中国古代服饰的精华与衍变,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采撷历史丛林中古代服饰文化之精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
《中国货币史》,于1943年开始撰写,初稿十几万字,作者经过数十年的修改和补充,1965年出版时,全书已近77万字。是一部真正钱币学巨著。更是中国国货币史与钱币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划时代著作。 本书从上古时代使用的贝币写起,以近代银元、纸币为结点,清晰、详细地梳理了中国自有交换、买卖以来,钱币变更的历史,其中也大量提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历史。 作者学识渊博,引用广泛,对古今中外的相关书籍进行了详细的借鉴与研究,还配备了相关的钱币实物图像,更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中国钱币从古至今的变化与发展。
《大宋楼台 图说宋人建筑》为《大宋衣冠 图说宋人服饰》的姊妹篇,著者为画家傅伯星先生,该著开建筑研究以画入史之崭新风气。《大宋楼台》全书分十一章:《释名》是对古代建筑中常见专业名词释义、图解;《城垣》通过城门等级、城墙结构、皇城之门、王城大门、大红宫墙等分析宋代城垣的建筑特色;《宫苑》通过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笔下的宫苑画作,揭示两宋宫苑的形制特色;《市肆》则以《清明上河图》《西湖清趣图》等见出两宋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城乡住宅》分屋*别、大门、断砌造、乌头门、衡门、栅栏门、窗、寻杖栏杆、绞角造栏杆、垂带栏杆、高台基、宅院、村舍山居等细节,探索宋代城乡住宅的变化和特色;《园林建筑》解析园林建筑之亭台楼阁、牌坊、坊门之细部特征;《寺观》以宋人寺庙、宫观、塔之建筑形制,一览宋人方
《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印度人是不是都信印度教? 印度 奇葩 的种姓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诞生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居然不在印度境内?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印度文明史》里! 关于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国印度,一本书吃透它! 美国南亚史学者伯顿 斯坦代表作,国外权威教科书,畅销25年。 全书叙述了印度自公元前7000年起直到21世纪的历史变迁,将当代印度的政治问题与其历史联系起来。以印度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轴,对印度的地缘关系、王朝更迭、宗教文化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运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三重视角,纵深解读今日印度历史成因,全景再现南亚次大陆文明演变,为中文世界读者深入分析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印度文明。
本书聚焦福建这一 朱子学的原乡 ,以闽人的科举入仕之路与出版活动为切入点,分析福建在中国近世的历史地位与文化重量,兼容政治史与社会文化史,视角新颖,考证翔实,足称海外汉学之力作。书分二部五章,第一部探讨宋明闽籍士大夫群体在士人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第二部围绕《资治通鉴纲目》及衍生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活动,揭橥朱子学对福建士人与出版者的深远影响。
《西方服饰史》以时间为轴,回望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年西方服饰的时尚变迁,在地理、历史的多元素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们材料不同,风格各异,展示着各种工艺技术。而在现代,时尚品牌频出,在一众设计师的带领下,服饰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趋势。全书包含600余幅精美图片,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服装版型图、服装设计图,经典海报、时尚杂志图、秀场摄影图 堪称一本服饰百科全书。
《中国经学史》全书分为先秦、汉唐、宋明、清代四编,共计120万字。《先秦编》主要讲述经学的形成史,包括介绍经的定义与内涵、阐述各专经的文本组成与主旨大义、探析经学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汉唐编》《宋明编》《清代编》主要论述经学的流传史,力求呈现经学发展、演变的基本图景,以及解释这种发展、演变背后的社会与思想原因。 本书是学界从价值观的视域对两千余年的经学形成、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经学史著作,通过对传统经学的传承和文本的分析,梳理出经学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经学上 典型人物、典型著作、典型问题 的探讨,剖析传统经学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以中华传统经典中所蕴含的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经学,将经学以其应有的面目重新带到人们面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重建人文信仰,
500年前,发现麦哲伦海峡 363年前,人类在南极辐合带以南发现陆地 199年前,人类次踏足南极大陆 117年前,永久性科考基地建立 107年前,南乔治亚岛诞下新生儿 96年前, 游客来到南极...... 南极半岛是南极洲上人类早发现并到访的地区,这片白色陆地在坐拥奇景与独树一帜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同时,也上演着长达500年的人类故事。 《冰之传奇》以16世纪为起点,按时间顺序,用十九个章节铺开了一幅曲折迷人的历史长卷。从早期驾驶仄逼脆弱的帆船挑战皑皑未知,到首次经历两个月的漫长极夜、见证辉煌日出,到各国科考基地如雨后春笋、《南极条约》订立 各方势力跃然登场:探险家、科考人员、水手、海豹猎人、捕鲸者、飞行家、政府、军队 声名卓著者、鲜为人知者,还有那无法不提及的七次大探险。
《医学史》分为五章节:古代智慧(公元700年以前)、复苏与复兴(700-1800年)、科学主导(1800-1900年)、专业化时代(1900-1960年)、回顾与展望(1960年至今),详细介绍了从49000年前到如今,历史上曾爆发的疾病以及医疗手段的演变。它以丰富的插图、精简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医学的演进历程。作者没有沿袭传统的医学史叙事形式,以较大的时间跨度来描述不同时段的医学特征,按时代顺序加主题叙述的方式,勾勒出人类医疗保健活动的变迁、科学技术对认知疾病原理与机制、拓展诊段与治疗方法、推动预防与康复等多维度的影响。阅读医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而且也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
中国历史大辞典(三册) 《中国历史大辞典》于197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中国历史学界众多名家参与,整个编纂出版过程历时近二十年。本典共收词目67154条,900多万字,包含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历史的概貌。全书条目涵括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法制史、科技史、民族史、风俗史、宗教史、外交史等各个领域。原出的分卷本依据历史朝代和专门领域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上、下)和民族史、历史地理、思想史、史学史、科技史等十四卷。其后又出版有汇编本、音序本等不同版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全面发掘和整理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反映和总结了以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泱泱古国的历史文明,放眼世
于阗,西域古王国,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交通要冲,自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初,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上起过巨大作用,于阗史研究对西域史、中西交通史和佛教史研究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两位作者以敦煌汉文文书为基础,参照欧美学者数十年来研究于阗语文献的成果,广泛搜集难以得见的中外新材料著成本书。本书收集传统正史、僧传、地志、文集中的材料,同时大力发掘已刊、未刊的敦煌、和田出土文书,梳理了于阗王名、地名、寺名。本书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是于阗史及西域史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书后附有《于阗研究论著目录》,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增订版新增作者编订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这是SHOU部西南联大主题的书信文史掌故图书。全书选择与之前出版的西南联大史料、回忆录、日记、小说、纪实作品等不同的角度,以 靛花巷三号 这一历史地名为线索立体性辐射。全书自梅贻琦、胡适、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华罗庚、吴宓、朱光潜等一大批名家在战争年代所写的200余件代表性公私书信出发,以六十多万字的篇幅,贯连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战时通讯等史料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西南联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丰富样貌,可歌可泣而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丰富多姿、厚重广博的抗战学府风景。全书还首次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是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抗战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是一部 史料中的史料 。
本书是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分章,以工艺流程分节 ,以田野考古学为基础,以实验考古为手段,运用制陶工艺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基本上总结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明清制陶技术的成就。本书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馆工作者,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科技史工作者,工艺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师生阅读。
《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收录了吕思勉先生有关中国文化思想史的论著,共计九种:《医籍知津》、《群经概要》、《经子解题》、《中国文化史六讲》、《理学纲要》、《先秦学术概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其包罗之广,充分体现了先生 博通 的特点。然而 博通 之外,更有 执微 ,《九种》中又多见精于文本细读、校勘训诂之处,更不乏先生的独到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场世界情报大战。在这场有史规模至大的情报战中,一方往往以情报搜集预判敌方意图,以欺骗手段干扰对方决策,以伪装战术化解敌方优势,一次又一次改变战争进程。 通过丰富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本书带领读者走近二战中的间谍、密码破译者和秘密行动,多角度了解战争背后的无声较量,全方位触摸战争的鲜活历史脉络,具体包括: ★战争历程:宏观介绍各方秘密斗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重要事件:细节讲述对战争影响深远的隐蔽行动来龙去脉; ★谍战形式:情报斗争的战略和战术随着局势变化迭代升级; ★机构沿革:各国谍报机构的发展过程及其在战争中的作用; ★科技创新:情报技术革命紧跟科技大潮,在战争中花样翻新。 全书囊括5张大事表、10位间谍大师档案、45次暗战行动、240余份解密档案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篇专门讨论这个时期的第一部分,亦即亚历山大的复兴(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作者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介绍了亚历山大复兴的历史背景,希腊文化从希腊本土向希腊以外的转移,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资助的科学研究机构 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创建,以及围绕这个博物管所展开的各项学术活动;探讨了数学、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物理学、工程技术、解剖学、医学、哲学、宗教、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以及艺术在公元前3世纪的进展。第二篇讨论了所谓希腊文化的式微和衰退,亦即基督纪元前的最后两个世纪,介绍了多个科学中心的出现,罗马的崛起,以及最终,罗马成为了引领科学文化潮流的中心;探讨了前一篇所论及的诸学科在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在这两部分中,作者都用专门的篇幅对东方文化进行了论
郭黛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兼任中国建筑史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 雷峰塔 改建总设计师,著名古建筑专家。师从中国建筑史学大师梁思成先生。郭黛姮先生的《南宋建筑史》是一部有关南宋建筑的集大成式的断代史,全书内容宏富,分绪论、城市、南宋宫殿与行宫、南宋皇陵、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教育建筑、居住与市井建筑、宋代桥梁、建筑艺术与技术共十章,从南宋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展现南宋建筑的鲜明个案,探讨南宋建筑的艺术特点,解剖南宋建筑的技术特征,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具体而微的个例解析。《南宋建筑史》并以郭黛姮先生几十年来搜集、绘制的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为基础,图文并茂,以图说史,深入浅出地对专业建筑进行了图解式的细致研究。
当代医学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与对医学的片面理解密切相关,研究人类对人体及其疾病理解的演化过程和规律,呈现医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医学史研究和教学工作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分为中国近现代医学史、医学思想史、医学社会文化史、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学编史学和医学史教育六编。书中的文章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也涉及对医学史学科建设的思考,能够帮助人们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把握医学的发展趋势。
自诞生伊始,鞋子就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生活品,也是个人身份象征,还是时代的特殊标志。本书运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详细讲述鞋子自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鞋靴演进史:从史前凉鞋,到中世纪尖头鞋、18世纪马靴、20世纪军鞋,再到现代运动鞋等; 二、服饰变迁史:从实用主义装饰搭配,到引领风潮的穿着时尚,人类服饰文化伴随鞋靴发展而变迁; 三、技术创新史:从日常性能到工程学、美学设计,从手工制作到机械生产,制鞋技术不断进步; 四、行业发展史:从个体工匠、产业作坊到规模化工厂,制鞋行业历经诞生、发展、壮大等不同阶段; 全书囊括10大发展阶段、20多种知识小百科、超175款特色鞋履、250余幅珍藏图片,系统描绘了8000年鞋靴发展历程。本书不仅是一部鲜活的人类服饰文化史,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