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最具代表性的四百余件三星堆文物珍品,以细节纤毫毕现的百兆高清大图震撼呈现,囊括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黄金权杖等举世闻名的重器,以及青铜神坛、黄金面具、龟背形网格器等近百件新近出土的稀世珍宝,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专家团队权威解读,以核心文物阐释古蜀文明的青铜密码,从玉器中看见古蜀人的精神追求,在陶器中呈现古蜀社会的烟火日常,从恢弘的青铜雕像群、诡谲的纵目面具,到象征太阳崇拜的神树与轮形器,再到璀璨的金器、温润的玉礼器,以及蕴含交流密码的象牙、海贝与特色陶器,全方位展现古蜀人惊人的艺术想象力、独特的宗教信仰与精湛的工艺技术。 400余件文物百兆大图 新出土百余件首次公开 资深专家团队权威解读 专业文物摄影师40年独家核心成果 出土面貌图 线描图 数字复原图构建系统性古蜀文明
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本书由张光直先生两卷名著《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合编而成,对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还详尽论述了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等等重要专题。以期回答,为什么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重要性?为何独在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时代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概念?
《中国青铜器研究》分 概论 铭文考释 形制和纹样 实验考古 四大专题,收录了马承源先生40余年中撰写的40余篇论文,其中既有对青铜器的综合研究,也有对诸多个别器物铭文、纹饰的考释,既有利用铭文、图像结合典籍研究古史的鸿文,也有考古探索的成功记录。《中国青铜器研究》图文并茂,既有对中国青铜器发展阶段和艺术特色等的宏观叙述,又有关于铭文、形制等的微观探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关于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多个研究面向。《中国青铜器研究》研究平实、内容丰富、论据充分,既可以做青铜器研究入门,也可以作为青铜器的深入研究参考来读,是青铜器研究bi读书。
该书对存世的5454件商代青铜器铭文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花大力气运用考古学方法将零散的数据系统化,以断代分期为先导,确立了明确的时空框架,使立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选题涉及层面多,讨论了相应时间段中铭文的字形字体、语法及商代的族氏、职官、诸妇、诸子的金文称谓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族氏关系、方国地理等问题,有综述,有辨析,其中不乏独到的新见,如中商器铭的甄别、复合族氏之宗氏与支族的辨识、诸妇称谓中父族与夫族名号的区分,以及商代金文的语言学研究等,都反映出作者良好的研究水平与思辨能力。此书是对商代金文综合研究上做出努力与贡献的成功尝试,是*部全面总结并推进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的高质量学术专著。
该书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的索引,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还附有本书与《集成》《三代》《总集》《新收》《近出》等书之间的对照表、 首次著录器物 、《铭图》勘误等部分,以方便读者使用《铭图》。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对器物辨伪的考证和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本书在对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类型学方法,对海岱青铜器的形制、纹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青铜器的组合、铭文,从器物层面,构建起海岱地区商周青铜器的时间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察了海岱青铜器的文化构成、文化格局与演进以及在墓葬中的摆放情况,构建起海岱青铜器的空间体系。进而从社会层面,分析海岱青铜器的族别、国别与性别特征。*后从制度与思想层面,探讨了海岱青铜器的器用制度、制器思想以及东周时期海岱思想文化格外繁荣的深层次原因。
该书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结合出土文献对铭文的释读,又有通过科技手段对器物的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青铜器与金文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承续《青铜器与金文》*辑和第二辑,将对考古界和古文字界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资源与社会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书以商周时期铜器资源为中心,首 行系统性的考古学研究,然后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分析,以“形”“工”“料”结合的思路全面复原了商周时期铜器的生产和流通体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其他类别的资源,参考考古学材料以及甲骨卜辞和金文等文献资料,提出早中商时期、晚商时期和西周时期存在着各具特征的资源流通模式。三个时期可分别用“筑城聚珍”“器料官营”以及“授命分器”来概括。 ,作者以中心与周边的关系为视角,阐释了资源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及其机理。 本书以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性地构建起商周时期的资源与社会体系,同时也为考古和科技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典型案例。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该书稿*次较为系统地将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可视为贵州出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首份类型学综合研究成果。同时,作者通过对周邻地区相同或相似青铜器的横向比较,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对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来源和相互影响方面的考察,以了解不同文化系统青铜器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历程。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该书为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续编 ,收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见有铭青铜器约1511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家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内容的一半,现分成四册出版。本书收录的青铜器铭文来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期刊、书报以及作者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其中许多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卷分为上下两册。该卷上册文字部分,*编属绪论性质,其中 发现、搜集、研究史 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林先生在对中国、日本和欧美有关著作的恰当评述中,进一步阐明自已的研究方法。而*编的主体, 青铜器种类的命名 、 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 两章,是他精心钻研青铜器的基础性工作。上册第二编,对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考察殷周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尤其注重出土墓葬中的器物组合和同铭文的器物组合状况。*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实际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本次翻译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先生翻
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 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低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图书《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央视正在热播的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改编而成,以文物讲文物,以文物述文明。该书每季透过25件国宝的展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 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 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 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横水墓地位于绛县县城以西约11千米处,是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封国倗国的墓地,墓地埋藏大中小型墓葬1300余座,2004年至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已经全部发掘完毕。墓葬时代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其中青铜容器墓葬80余座,出土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各类青铜容器300余件,发现110余件青铜礼乐器上铸造有铭文,铭文显示的倗国不见于传世文献,是新发现的一个西周封国。倗国青铜器保存好,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长篇铭文较多,特别是新发现了多件与晋国和王室通婚的青铜器及王室和倗国来往的青铜重器,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礼制、宗法制和社会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山西翼城县大河口墓地是一处西周封国霸国的墓地,有大中小型墓葬2200余座,历经十年全部发掘完毕。其中青铜容器墓葬40余座,出土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等各类青铜礼乐器270余件,发现60余件青铜器上铸造有铭文,铭文显示的霸国不见于传世文献,是新发现的一个西周封国。霸国青铜器保存较好,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长篇铭文较多,特别是新发现了多件燕侯旨青铜器及王室和霸国来往的青铜重器,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礼制、宗法制和社会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获得了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古代铜镜源远流长,上起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下讫明清,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终。铜镜是青铜器中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与威严神秘的商彝周鼎相比,小巧玲珑、纹饰绚丽的铜镜更显出礼教衰弛和崇尚人间享乐的世风嬗递,散发着温馨的生活气息。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日用品,同时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造型变化繁多,是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该书是一本关于山西省隰县的铜质文物图录,图录中共有四批材料,两批是考古发掘的,另外两批是馆藏文物。第一批材料是庞村墓地青铜器,第二批材料是瓦窑坡墓地青铜器,第三批材料是小西天金铜造像,第四批材料是其他铜质文物。隰县自隋唐以来一直到民国,行政建制都是隰州,是周围四五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这些隰县青铜器图录反映了古隰县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一个缩影。该书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资料保存价值。
本书是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对南阳出土铜镜整理研究的一个报告。发掘工作是在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化局、南阳市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同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南阳出土铜镜》是对1995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内出土的铜镜进行的整理。
本书运用多种科技方法,对山东枣庄徐楼出土青铜器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器物材质成分、制作工艺、腐蚀行为、保护对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解析了红铜铸镶工艺、錾刻工艺、垫片使用、纹饰特征等内容,阐释了徐楼青铜器的文物价值。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山东枣庄地区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贾文忠、贾树编的《吉金萃影》收录了贾氏文物修复之家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玻璃板老照片,记载了贾玉波及其师父王德山修复过的青铜器,其中不乏珍贵重器。在全面展示老照片的基础上,作者又对其中与当今各大博物馆所藏青铜器形近者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不仅述说了青铜器老照片的前世,还力求给出了它们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