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南宋及南宋都成临安研究系列丛书:南宋明州先贤祠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祠于官廨、祠于寺观、祠于祠庙、乡里先贤集合祠祀的出现、官学先贤祠数量的增加、朱熹与释奠礼、释奠礼制与先贤祠祀、官学先贤祠的主要推动者:地方官员、立祠官学之先贤人物典型、循吏内涵的位移等。
本书系统梳理了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详细介绍近年来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所做的具体工作,以专业的态度、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公众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为其他类似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本书系统梳理了郑州商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历程,详细介绍近年来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所做的具体工作,以专业的态度、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图片、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公众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为其他类似遗址的保护提供借鉴。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共收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湖北丹江口库区田野考古发掘简报17篇,论文1篇。丹江口库区是长江、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重要过渡地带,考古发掘表明,这里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的各时代文化遗存。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作为湖北丹江口库区部考古报告集,将为该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卷)》可供考古、历史学研究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和考古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可上溯到五千年多前。古代墓葬壁画是中国壁画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深藏地下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过往时代的真实历史面貌,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许多空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本书是河北省历年来出土的古代墓室壁画精品图录,汇集了自汉代至金代的墓葬壁画,其中包括的安平和望都汉墓、磁县北朝陵墓、曲阳五代墓、宣化辽墓和柿庄金墓等多处墓葬壁画。这些壁画全面地反映了河北古代墓室壁画的详尽面貌和发展演化轨迹,本书特精选了108幅精美图片,配合精辟的文字论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本书附有英文简介。
打开地图,只要稍作留意便会发现,在中国西北部,一片辽阔的大地被标为新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这片辽阔的区域,是中地省区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各国相交往的主要交通线,是中国西出国门,与世界连接的通道。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新疆历史悠久而色彩斑斓、发展曲折而富于传奇、丰富而又多彩的特点。本书集中介绍了这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历史,多幅的画图,更生动的描绘出当时的辉煌,极具参考研究价值。书中自附新疆文物景点示意图,让你更好的了解这个神秘而富有色彩之路。
两汉既是中华民族融合与巩固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因此说,两汉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代正处于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本书以墓葬研究为出发点,对位于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11座帝陵及位于河南洛阳及焦作的东汉12座帝陵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文献及考古研究,从而提示了两汉帝陵的营建规制及汉代社会风貌。本书力求解惑、补缺、填充空白,使人们对两汉帝陵方方面面的情况尽可能地接近于问题的解决,使人们通过对两汉时期的历史,两汉帝陵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而提示两汉帝陵神秘的内涵,本书即可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服务,也可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提供知识性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