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任集刊名誉主编。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非遗传承研究》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那志良历经了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南迁、文物精品运台等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生与故宫及其文物结缘,是故宫历史和故宫文物的重要见证人和守护人。 书中所叙,皆为作者的亲历亲闻,展示的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时代大背景下的遭际。所引资料,所谈往事,弥足珍贵。其中尤以抗战中文物南迁着墨最多,叙述最为详尽。近两万箱计百万件文物,长达十多年,行程数万公里,却无一受损,堪称世界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
武候祠始建于蜀汉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搬进了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内,成为君臣合祀的祠庙。武侯祠坐北朝南,一条中轴线贯穿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其中,刘备殿所处位置,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跨进汉昭烈庙大门,游人可见前方两侧各有一高大挺拔的碑廊。东侧唐碑由唐朝宰相斐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勒石上碑,因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被后世称之为“三绝碑”。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好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富豪显贵,皆不为后人所知,但三国马夫周仓、丫环貂禅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是为什么?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的一个分支文化。本书包括庙堂见朝仪——汉昭烈庙、丞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
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是一家从事文物、艺术品和文物复(仿)制品经营和综合性的专营店。该店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3年正式挂牌成立。河南旷世文物商店,藏品丰富多彩,陈列别具匠心,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是理想的购物场所,更是文化艺术品的殿堂。商店现拥有一支以邝有勋和韩建先生为首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文物鉴定和经营的管理队伍。《旷世文物》收入河南旷世文物商店所收藏的陶瓷作品40多件,书画作品近30幅,这些收藏陶瓷和书画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科研价值。
藏经洞的发现,是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藏经洞文物的流散,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不幸,也是中国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敦煌是人一生必去的若干个地方之一,去敦煌旅游是很多人的梦想。敦煌旅游热近年逐渐升温,并将长期持续下去。但当人们真正到了敦煌,进入莫高窟之后,密集的佛教艺术信息骤然袭来,往往感到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让普通人走进敦煌、读懂敦煌的真正大众的通俗读本。本书是“走近敦煌丛书”之《国宝流散——藏经洞故事》,书中介绍了莫高窟藏经洞封闭的缘由和藏经洞文物重新发现的史实,讲述外国探险者盗宝的故事,概述敦煌文物的流存情况。
明十三陵,是我国古代陵区体系较为完备,建筑及遗址、遗物均保存较多又较好的一处帝王陵墓建筑群。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恢宏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工艺讲究的陵园建筑,及其所反映出的礼仪制度和高超的建筑艺术,沉积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数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墓葬文化传统。探古寻今,对十三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无疑是一项十分必要且极有意义的工作。研究明十三陵,历史地、客观地阐述它,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建筑的环境、体量、空间构成,探讨其建筑的艺术美学价值;还可以通过石雕、砖刻的图案、雕刻手法等探讨其雕塑艺术。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可以利用现存建筑及遗存物,对当时的建筑材料、建筑工
敦煌,有着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这一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特别的自然生态面貌及其演变,奠定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地位。 敦煌石窟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一部分,是敦煌学研究的,由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体艺术。敦煌艺术主要是指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绢画、麻布画、纸画、写本以及敦煌地区的其他文物艺术品,如古墓壁画、画像砖、汉简书法等。 本书中的敦煌艺术内容仅以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艺术为主体出现,亦是敦煌文化艺术的主体。简要论述了敦煌艺术史。
1959年冬天,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对马》等剪纸作品。这些剪纸,距今一千多年。对此,作者专门写了这本小册子,无非想揭开民间剪纸的一个历史奇迹。这本小册子,既是美术考古,也是美术欣赏,一切凭历史遗迹来说话。谁都知道,月亮看见过远古、近古空间的许许多多,却不告诉。你一点点。但是,民间剪出的一件薄纸片儿的马,埋在地底下千余年,当回到了人间,它却告诉你往事如山。说明历史不无情,历史最有情。因此,当你到了高昌古废城,你能无动于衷而不歌吟吗!
《敦煌学通论(增订本)》是一部学术性普及读物,既有学术著作所具有的严谨性,又有普及读物不可或缺的可读性。全书以“千载沧桑话敦煌”“艺术瑰宝千佛洞”“扼腕愤谈伤心史——敦煌文献被盗记”“敦煌遗书——百科全书式的宝藏”“敦煌的科技资料”“敦煌学研究遍天下——敦煌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概况”等六章三十三节内容,对敦煌的历史、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敦煌学的诞生及其发展过程作了全面叙述,对敦煌学的各个方面及研究状况作了全面介绍、论述。书稿中所引皆有注解,且极为详细,是初涉敦煌学的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相关知识的极好教材,对于敦煌学研究者也有的参考价值。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秦汉考古》分十余个专题回顾了20世纪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秦汉文明的辉煌成就。配有彩图7幅,插图3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时至今日,青花瓷器依然流行,它仍旧保持着旺盛生机。如果您是偶然接触了此书,不妨回家吃饭时,看看手中的青花碗、桌上的青花盘,细细品味一下那种白地儿有蓝色图案的瓷器,相信您对“青花”会感到特别亲切了。 青花青,色彩淡雅、幽青,华而不艳,明快悦目。青花瓷始创于唐代,盛于元。明、清达到。历代各个窑口的青花瓷器烧制的唯属景德镇窑。唐代的青花瓷为形成萌芽状态,纹饰色彩很不稳定,不管是从胎、釉、彩都可以感受唐代水平的特点,而且数量极少;元代青花已经达到成熟、精美的程度,胎体有厚重、轻薄,大、中、小器形都有,釉色白中泛青,青花纹饰极富特色,青花发色苍翠浓艳,层次多,画面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明代青花瓷器的青花,主要原料是氧化钴,但由于采用不同的钴土矿,所呈现的色泽就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