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充满智慧的盗墓与反盗墓较量,就如至今深藏的秦陵地宫,谜团无数。一代奸雄曹操缘何薄葬?成吉思汗陵寝为何仍未被找到?乾隆的棺椁会走动,自己“看护”自己的陵寝? 汉广川王刘去四处挖坟盗墓仅仅是为饱眼瘾图好玩,南朝陈叔陵破掘坟墓是因为喜玩死人骨头;更有大旱之年,愚昧的农户以为得罪上苍,必破坟伐墓,残其死者肢体,进行“打旱骨丁闭庋奈资酢 本书抽丝剥茧,另类读史,带你进入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
本书记录了发现魏武帝陵墓的前前后后。 该书内容由文物部门独家披露,考古学家权威讲述。 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如果你想研究三国时期魏国的有关历史,那么,本书绝对适合你来阅读。
本书以山东安丘一座清代石坊“庵上坊”为考察对象,从追溯它的建造缘由入手,讲解它的建筑式样和装饰题材;由欣赏它的艺术之美,既而分析它的表面与实际功能;以这座牌坊为例,揭示了清代流行起来的建筑样式“贞节牌坊”的隐匿意义:虽然建造的名义是为纪念那些籍籍无名的妇女,但这些牌坊并没有提供表彰对象的真实生平,其真实功用乃是作为地方富豪彰显和增强一己势力的载体。在富贵吉祥的装饰图像和庄正醒目的匾额题词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意旨和不曾言说的故事…… 作者对这一典型题材进行过多年的深入探查,亦参考和援引了多方的研究成果,在历史语境下清晰勾画出石坊所衍生的各种形式的话语及其彼此间复杂的关系;在精心铺叙的种种故事之间,巧妙地穿插着对于许多理论问题新颖的思考。其精到的述说呈现了丰富灵动的历史文化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作品描述了法门寺倒塌、地宫发现的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这是本纪实文学。它主要重现了法门寺神圣佛骨的再现全过程,以及佛教东传与珍宝秘藏再次面世的情景。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1981年8月24日子夜,一声轰然巨响,屹立千年的“关中塔庙之祖”——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舍利宝塔在风雨中崩塌1987年5月,考古人员来到法门寺院,在地宫中发现了密藏一千多年的四枚佛指真身舍利与两千多件包括武则天绣裙在内的稀世珍宝。……
《世界遗产在中国》是一部38集的高清纪录片,主题集中、鲜明。它纪录的是中国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其价值不言而喻。该纪录片全景式、成系列地反映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这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本书为该纪录片之书面呈现,本书为该系列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通俗。 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用美丽流畅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画龙点睛的解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遗产、合理利用遗产的信心和决心。 本书为该系列纪录片之书面呈现,它保留了纪录片中之精华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重现纪录片的内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本书新世纪学人文萃之一。“钱”是许多民俗现象的道具,也是特殊的文化象征符号,“钱”不仅是经济史的主角,透过中央的方孔,也可以透视社会生活史的奥秘。
《世界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中最精彩辉煌、有代表性的文物,旁及独立性的地域文明,力求以最少的、最精彩的文物反映文明的进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是漫长的,留下的文物不胜枚举、千姿百态、蕴含了大量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