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菁编著的《影视视听语言(第2版21世纪电视文艺编导专业系列教材)》旨在帮助喜爱影视编导专业的读者尽快建立专业思维,培养分析和创作影像作品的基本功,版自出版以来已重印11次,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应。 本次修订时考虑和尊重了读者的反馈意见,在版基础上调整了某些框架,修改了一些内容,增加了大量片例,《影视视听语言(第2版21世纪电视文艺编导专业系列教材)》以期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同学们提供更新、更严谨的知识。
电影和电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观赏的媒体,因为它们能给人带来快乐、刺激、兴奋和梦想;同时还能启迪人的心智,荡涤人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所以,无论是电影抑或是电视,都令许多年轻人对其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迷恋到愿意把它们选作毕生的职业。其中导演专业尤为一些人情有独钟。 要想从事影视导演工作,首要的是必须学习有关影视导演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要熟悉和掌握有关导演的各种操作技能与技巧。这方面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以及国外的影视专业院校进行学习和研修;另一条是自学成才。以上两条途径都可以达到学习目的,并且都有获得成功的范例。前者如国外的科波拉、卢卡斯、邦达丘克等,国内的吴贻弓、谢飞、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黄建新、
张莹著的《新时期以来主旋律电影研究》以革命历史题材、英模题材、改革题材三个载体为例,系统地阐释了主旋律电影的题材类别在叙事表达、影像呈现与文化想象上的艺术特征与成就,借此发掘主旋律电影的生产运作与发展规律。运用文献研究、身体理论、空间理论等,结合具体的创作实践,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主旋律电影文化研究的价值、创新方式,探索其演化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时间胶囊,当你拍完一部影片、向演职人员道别时,你也把一段生命埋在了那个片场你知道的,而那段生命将会永远留在那里。”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创造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影坛奇迹。《大白鲨》、《E.T.》、《奇兵》系列、《第三类接触》、《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以及《战马》等多部大受欢迎的影片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它们跻身于票房、最引人入胜、恒久魅力的影片行列是至今依然让我们无法忘怀的一代经典之作。 本书作为一本回顾性传记,赞扬了斯皮尔伯格在40多年的岁月里的无穷精力和坚定信念这正是他能出类拔萃的原因。作者理查德·什克尔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和影评人,同时也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他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斯皮尔伯格的28部重要电影作品,评价了这位导演多产而多彩的职业生涯。本书
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古代乐舞文化,既包含了古代舞蹈中身体动作表现的历史,同时与音乐、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乐舞文化研究》借助古代乐器、乐谱、歌词等文物图片留存,结合古代典籍中的文字例证,将古代舞蹈与音乐合并研究,把乐舞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接近更加客观、立体的古代乐舞全貌,也有利于重新恢复和塑造中国古代乐舞的全景图息。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靠前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靠前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优选拥有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很好,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很好,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
郑培凯教授主修中国与欧洲思想史,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及主任。本书系郑教授从事电影研究以来的影评艺评合集,创作年代跨越二十余载。全书分“破题”、“开篇”、“入话”、“本事”、“尾声”五个章节,既有宏观的影史把握,又有具体的电影逐评,对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影片如《城南旧事》、《霸王别姬》、《活着》、《戏梦人生》、《蓝风筝》等都从文化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并从宏观上对中国电影时空坐标的转移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其视野含概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为的两代导演群像,包括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侯孝贤、王家卫等知名导演和影人,尤以上海、台北两地为关注重心,谈及两地电影在这几十年间的脉络与影响,可视作为上海和台北在电影艺术上的“ 双城记”。 书中文章大都在纽约写就,故名。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这部《中国电影发展史》是第一次的、极为初步的关于中国电影历史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它就目前所可能搜集到的材料的基础上,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勾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本书是美国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新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本书是作者从事电影动作设计二十年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从业者的一本专业技术论著。全书从《绣春刀》《绣春刀Ⅱ:修罗战场》的创作实践出发,揭秘武打动作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用电影的技术指标分析整个动作电影制作的流程和依据,如动作设计与镜头拍摄、后期剪辑、音效制作的关系,并深入探索武戏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武戏中的戏剧性冲突、武戏与文戏的结合、动作背后的武学源流,为读者讲述毫无保留、真实质朴的心得体会。 n 书中还介绍了动作领域的行业生态,回溯了华语动作影人“西行”闯荡好莱坞、欧洲的幕后故事,以及作者与吕克 贝松、杰森 斯坦森等海外影人的合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