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章。章集中介绍与英美政治相关的短文及词语;第二章集中介绍同经济相关的语言词条;第三章主要讨论与英美文化相关的语言现象;第四章重点讨论与英美宗教相关的词语和概念。每章开头用较长的篇幅对该章所涉及妁内容及知识的范围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每个词条之后附有中译文和两种注释:一是【核心词解析】,二是【翻译要点】。【核心词解析】主要介绍某个核心词的语意及其背景知识;【翻译要点】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翻译现象讨论与翻译基本功或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这两种注释中,读者不但可以学到新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概念,还可以学到与翻译相关的实践技巧。若是读者在阅读中译文和注释之前能够仔细研读原文,然后再参考中译文并认真领悟注释中的精华,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由卢谦主编的《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系统地阐述了法律与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语言英汉互译的基本要求、方法与技巧;国际经贸合同的类型、基本格式与内容。并引用我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文本及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工程施工合同的有关条文为例句讨论翻译方法和技巧:商务和公务信函的文体、格式和翻译;FIDIc施工合同第三版译稿的修订与评述以及其与FIDIc施工合同第四版和1999年版的比较。结合著者自学外语的体会,侧重从语言学和汉英两语对比角度阐明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的有关问题,是本书的特点之一。《法律和商务文件英汉互译》可供法律和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及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和培训的参考教材。
这是一本实用型的参考书,只要是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感觉。 本书从开始撰写篇文章至今,经历了二十几个春秋。因而,这是一本源自于学习和教学实践终又回归于实践的实用型参考书。就风格而言,这一百篇文章是完全一致的;就内容而言,每篇文章相对独立成文,只论述某一个常用的汉语词语;就目的而言,是精选出汉语中使用频率高、涵义广而且与英语不易对等的一百个实词和虚词,广收各种英语译法,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去探索同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的意境中究竟能同哪些英语对应词、短语甚至是句子形成概念意义上的等值对应关系,从而为广大英语学习者归纳出多种地道的、富有代表性的英语表达方式。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20篇文章,从各种不同角度(如灵感、逻辑、语法、选词、句长、思辨等)入手,结合翻译实例探讨翻译实践中的方方面面,强调翻译中“艺”与“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篇包括19篇文章,可以看作上篇的附录,主要讲述了各种有趣的翻译案例及处理过程。
本书归纳了非文学翻译的特点,提出以英文写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汉英翻译实践,详述如何利用传统及新兴工具辅助翻译,介绍了译文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文化成分的翻译、翻译改写、原文纠错、批判性思维等专业译员需要掌握的高级技能,并指出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全书脉络清晰,译例丰富,读者可按书索技,实用性强。
本书收集的文章非常具有时代感和可读性,其目的是供有一定英语知识的中等学校、大专院校学生和自学英语者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和英译汉水平。 本书编辑注重教学和社会的实用性,在重点规划本科、专科教材的同时,选择的文章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学科的前沿动向,以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本书选材范围较广,全书包括名人演讲、人物描写、医学研究、科技探索社 会现象及人文地理等六个方面,非常适宜作多大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泛读教材。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打破传统的认为翻译理论不重要的理念,没有理论的翻译实践是盲目的。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翻译理论,通俗易懂,对于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有效地提高翻译技巧与方法的学习。 2.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翻译理论与技巧。以英译汉翻译为主,兼顾汉英翻译,同时还介绍了口译技巧。 3.例句翔实、新颖、代表性强。例句内容涉及面广,其中许多选自近年的报刊书籍。大部分例句后均配有“赏析”,详细分析该例句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4.本书具有多功能性,可作为系统学习翻译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工具书使用。本书不仅全面地透视了英汉-汉英翻译,还通过大量的例句全面解析了英语语言,因此在提高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可谓一举两得。
本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旨在将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有机结合,以中西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英汉对比研究为依托,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为翻译评析提供多层视角、多层维度,使翻译理论联系实际,使翻译实践与评析能力互补相长。现有的教材著作由于侧重面不同,一般内容分为三类:翻译理论类;翻译理论与实践类;翻译评析类。本教学用书特色是运用理论,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参与评析。 全书共分五章。章:翻译理论:第二章:翻译方法论;第三章:翻译批评论;第四章: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与评析。前三章为理论部分,各章节以“思考题”和“导读”形式出现,“导读”中提供主要参考文献与研究内容。后两章为实践与评析部分,分别根据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特点编写,所提供的一种或多种译文供比较与评析用。
本书是刘宓庆翻译思想较全面的整体性概括。全书涉及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思维、语言的互补互释性和可译性、翻译过程、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技能与技巧、翻译风格、翻译美学、翻译的接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等课题。作者力求突出地显现翻译基本理论的系统结构及各理论项目的大体框架,理论完整、系统,内容充实。总体而言,本书适于通用的翻译理论引论, 多着眼于翻译的共性,同时也提纲挈领地触及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性。
本书由黄勤同志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它借鉴了翻译研究、批判性话语分析和传播学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一个基于“社会与认知”之上的英语新闻汉译的批判性语篇分析模式,用以辩证地看待意识形态对于新闻翻译过程的影响和作用。该著作选题新颖,是目前翻译研究中较为前沿的课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为了帮助广大学员顺利通过上海市英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昂立口译旗下名师编撰了《高级口译备考指南》(初版),本次又作了精心修订,推出了《高级口译备考指南》第2版。本书针对口译考试中的“听”、“说”、“读”、“译”板块分别设置了“考试简介”、“技巧分析”、“真题精讲”和“强化训练”等项目,权威的习题、透彻的讲解与详细的答案使本书成为准备口译资格证书考试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本书扼要地介绍了现代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书面和口语汉译英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的译例,介绍了现代中医药学汉译英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介绍了中医药学文献的机器翻译。可供中医药专业和其他医药专业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及博士生学习之用,也可供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书面和口语汉译英翻译者参考之用。为使读者熟悉翻译技巧,培养翻译能力,书后附有适量原文练习材料和译文,以供练习。
本教材由长期从事口译教学实践与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编写。教材共设15单元,突出英汉口译技能训练,同时关注主题内容,在每单元中分设技能训练及主题知识扩展,技能训练基于听力理解、短时记忆训练、快速笔记训练、英汉语言转换、英汉文化差异等,力求由浅入深。每单元以主题内容为依托,选取丰富的语言素材,涉及日常交际、教育、科技、金融、商贸、医疗、体育、环境等方面的主题,将语言技能训练与主题内容结合在一起。此外,教材配还以新颖的训练活动,既适合课堂教学,也适合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提高了口译训练的效果。每单元涉及如下板块:教学目标、课前练习、课文、课后练习、听力训练、口译练习和小组口译。课后自主练习包括:词汇积累、句子练习、段落练习。本教材突出在应用性强的主题学习与相呼应的口译技巧训练的结合
适用人群:翻译理论研究者和学习者,高校教师、学生、外语考研人群《文化翻译论纲》对文化翻译的理论架构进行系统探索《文化翻译论纲》提出了实用性很强的 中国式 研究模式《文化翻译论纲》文化翻译理论见解深刻,论述严谨清晰《文化翻译论纲》是翻译学习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得力助手表明文化视界中的翻译研究逐步走向了成熟三易其名、四易其稿的 十年磨一剑 之作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
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社会思潮对文学翻译的规约,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差。 揭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文学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以鲁迅的翻译实践和理论为中心,将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与当代解构主义翻译流派的主张进行比较。溯源鲁迅与韦努蒂翻译理论产生的不同背景,并指出在直译与异化、对待原文本的态度等方面的异同。 本书以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状况与文学翻译趋向转变的关系,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
本书是部颖的口译工具书,所选词条均照其在口译中的使用频率和口译证书考试内容。例句非常丰富并具时代气息,编排上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书中还富口译技巧和经验介绍,以及常用口译词汇。 口译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前辈经验的积累对正在学习口译的人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我们在书中特地插入了一些口译技巧和经验介绍,尽可能帮助读者少走弯路。同时,本书也尽可能兼顾当前口译证书考试的内容,对口译考试人员也有定一的帮助。 本书既可作为工具书使用,又能作为阅读欣赏手册,于工和、生活、职业技能、陶冶文化情操,都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