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与外语“打交道”的各种经历,以不同人生时段的不同身份,呈现了“致外语学习者”“致外语爱好者”“致外语专业者”“致外语参赛者”“致外语准从业者”五个篇章。作者写这本书的具体目的有三。一是为那些在外语学习之路上晕头转向的朋友们提供某些方向上的可能性;二是给喜欢外语的朋友们分享一些个人学习成长方面的粗浅体会;三是以个人的名义,证明不靠出国,光靠自己,照样能学好外语,可以在语言技能的层面取得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并用外语和全世界对话,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文学写作翻译》由四部分组成:英国文学巨匠,文学评论,汉译英及评论,英语学习心得。 英国文学巨匠有4篇。1987年,我的老师王佐良在看过我写的关于《贝尔武甫》和乔叟的文章后,曾表示希望我接着写以充实我系在这方面教材之不足,文学巨匠包括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贝尔武甫》无作者,是口头流传作品的记录文本,关于《贝尔武甫》和乔叟的文章多年前就刊登在外国文学上。关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文章是我根据1983年从美国回来后应系领导要我给全校作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所做介绍的笔记整理而成。
《学术交流英语》由刘常华、肖振风和许迪主编,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UnderstandingAcademic Lecture;Giving Academic Presentations;Participating inAcademicSeminars。共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学术交流技能单项训练、学术交流技能综合训练和学术交流任务三部分内容。本书从“交流”的视角出发,以学术交流为语用语境,语言训练与学术交流技能训练并重,按照学术交流技能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学术交流英语》适用于“以任课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信息的获得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师概述策略教学元认知知识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以高校外语教师用论说文教授概述策略时应具备的元认知知识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建构与验证过程。整个研究过程应用了Carifio-Perla(2011)的教育材料发展理论,体现了哈佛商学院案例研究模式。书中还进一步讨论了作者如何将专著中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上升到元认知层面加以理解、深化和反思的过程。 要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方面的元认知意识,使其成为具备元认知能力的读者,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元认知知识,并基于元认知模式或/和阅读理解理论做教学决策、开展课堂教学实践。《高校外语教师概述策略教学元认知知识研究》可作为培训教师建构元认知知识框架的学术性参考资料,且书中的研究模式亦可在教育博士论文写作和教材编写方面得到应用和推广。
目前,各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高职学院的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如何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尤其是如何准确定位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学院英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朱红英编著的《实用外语教学方法研究》的写作目的是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这本书的目的每一个英语学习者,学习的终目的是掌握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和与他人沟通准确性。
随着英语教学与学科或专业相结合,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专门用途英语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其中的研究方向。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力图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作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探讨,本书共分为六章。章、第二章对专门用途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学术用途英语进行了详尽探讨,第三章主要从语域理论与专门用途英语、体裁理论与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的研究,还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课程研究及其设计现状等,并辅以案例分析,故颇具实用价值。第五章对专门用途英语教材进行了研究。第六章则是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本书力求具体、详实地阐述有关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何教授英语语法》从分析基本的语法形式和语法结构入手,把语法结构看做一种有内在规律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概念意义的手段,运用语义学、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等多种理论阐述了特定语法形式所传达的意义特征。
首先在对目前*的二语动机理论——“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学习者中的效度进行了探讨,然后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做了实证调查和实验研究。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要素对二语学习动机贡献强度与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有局部拓展,并具有一定教学启示。实验研究发现基于提升“二语自我”为核心的教学干预对二语学习动机及二语成绩有显著影响。
《新媒体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及应用探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对新媒体时代的变革与英语教学、新媒体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学重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慕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移动学习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与新媒体技术融合与应用的构建要点。
本书从词汇教学出发,结合语言学理论展开论证,后又回归到实际教学问题,对英语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对汉英称赞类动词系统就构词方式、语义认知及组合结构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语境特点及词汇习得难点,通过该类动词的教学实验,证明了公式语输入的词汇习得方式的有效性。
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1979-2010)研究》主体部分试图全面关照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活动的各个环节,其中di一、二、三章侧重探讨译作的传播,具体考察传播成果、传播路径以及中国社会和女性形象的塑造问题;第四章侧重探讨译本的呈现,聚焦译品本身具体考察采用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侧重探讨译介的源头,具体考察为中国女作家作品英译作出突出贡献的女性译者。
本书共分十章。前两章属于基础理论部分。章讨论了叙事探究中的诸多概念与特点,同时详述了叙事探究的一般方法论和研究过程;第二章讨论了叙事探究的研究现状,包括兴起背景、理论基础、研究价值与不足等。第三章到第十章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其中,第三章呈现了研究者自己的科研起步以及叙事探究之前的迷茫与困惑;第四章详细交代了研究前的准备、研究的问题以及与研究对象的认识和接触;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关于优秀学者S的叙事及三维探究方面的;第七章和第八章是关于优秀学者H的叙事及三维探究方面的;第九章为叙事后探究,旨在通过对叙事的深层理解,为大多数英语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第十章是探究后的深度反思,首先汇报了研究者通过研究过程所取得的进步,接着,借鉴海外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经验,为中国英语教师
本书首先回顾并分析语言教师认知领域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发现研究问题,论证研究方法,分析并呈现研究资料,解释研究发现并讨论其意义。在文献回顾、研究资料的分析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讨论过程中同时涉及教育学和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和理论,并阐述此项研究对相关领域现有研究的贡献意义。 本书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包括从哲学基础到资料采集、分析手段在内的较为详尽的论述,为研究英语教学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研究工作者和从事定性研究的社科领域研究生、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有益参考。书中呈现了不同的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可供英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思考、比较、借鉴,对于英语教师教育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共分四编:靠前编介绍了语言和语言学;第二编介绍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一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第三编为跨学科领域与应用——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第四编介绍了现代语言学流派。此外,我们还编写了三个附录:附录一是全书各章练习的部分参考答案;附录二是两套综合模拟试卷和参考答案;附录三是专门针对本书语言学术语的英汉对照表,供读者查阅使用。 关于第八章语用学的归类,目前仍然存在争议:语用学曾经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而在现代语言学中被应用于研究语言(Crystal,1985:240)。梅伊在他的《语用学引论》(Mey,1993/2001)的靠前章中也提到语用学的归属问题,他认为既可以将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成分(porlent),也可以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
翻译作为英语发展的基础,其理论和应用技巧的研究一直是英语学者所重视的课题。《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以中国当代英语翻译活动的现状为基础,针对英语翻译中的理论沿革以及应用技巧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包括翻译的基本技巧、方法、理论和特点,并且结合了具体的翻译实例,提出可行性的解决策略。此外,《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研究》还介绍了一些实用文体的翻译技巧及理论。实用文体具有体裁多样、类型丰富的特点,每一个行业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句法特色、篇章结构,即便是存在一些共核词汇,也有严格的定义与明确的内涵意义,因此,实用文体在语言表达、结构、体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学术交流英语》由刘常华、肖振风和许迪主编,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教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UnderstandingAcademic Lecture;Giving Academic Presentations;Participating inAcademicSeminars。共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学术交流技能单项训练、学术交流技能综合训练和学术交流任务三部分内容。本书从“交流”的视角出发,以学术交流为语用语境,语言训练与学术交流技能训练并重,按照学术交流技能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学术交流英语》适用于“以任课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课堂教学,强调信息的获得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前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中,已有许多研究成果,而语料库的研究也正在兴起。在拜读这些研究成果时产生了一个念头:是否可以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以促进英语教学?因此就产生了写本书的想法。由黄剑平编著的《辅以语料库的新认知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共9章节,主要内容为语言学概述,认知语言学,语法翻译法、直接法与听说法,语法翻译、任务型教学法与内容型教学法等。
本书作者周煦良(1905—1984)是我国著名英国文学翻译家、教授、诗人、作家。《周煦良文集》收集了作者的主要译著和论著。 周煦良先生的主要译作有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等小说和《美学三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等哲学方面的译作以及《西罗普郡少年》等译诗。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受*委托主编高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 作者的论著收集在《舟斋集》中,其中有多篇关于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论文,由于这些文章是作者五十余年教学、翻译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指导意义。数篇文学译著序言,由于作者具有渊博的英国文学、哲学学识,所以这些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