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筑与流派》是著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
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建极绥猷 ,高悬在故宫太和殿上的乾隆御笔匾,语出十三经《尚书》所记 建用皇极 克绥厥猷惟后 。关于 建用皇极 ,《尚书》传曰: 皇,大;极,中也。凡立事,当用大中之道。 建用皇极 即 立中 。甲骨文卜辞常见 立中 之语,意即立表正位定时。关于 克绥厥猷惟后 ,《尚书》传曰: 能安立其道教,则惟为君之道。 意即惟天子推行教化之治。 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农业时间的掌握关系着社稷安危。谁能够告诉人民时间,谁就提供了一种生死攸关的公共服务,也就因此获得了权力,得以推行教化之治。 本书作者首次发现并揭示了明清北京城子午卯酉时空格局之中央,太和殿高悬 建极绥猷 ,见证了支撑人类在东亚地区独立起源的农业文化与文明持续不间断发展的*基础性的知识体系与哲学观念,书写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核心的文化价值。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 为抢救传统村落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的决心。
《讲给孩子的故宫·探秘建筑》精选祝勇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与故宫建筑知识相关、青少年读者值得了解和关注的7个主题(名字、空间、时间、地点、设计、布局、建筑物),每个主题下设置3个与建筑知识有关、青少年熟悉且易混淆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故宫到底有多大?”“故宫是如何建成的?”“故宫的正门在哪儿?”“故宫里有哪些宫殿?”“中轴线是怎样一条线?”)作品以优美、凝练、专业的散文化语言,为青少年读者讲述故宫这座伟大而宏伟的古建筑群的专业知识,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从而 青少年 清晰地了解历史,掌握文博知识, 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童寯所*的《新建筑与流派》一书,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总结了19世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 本书中所提的 新建筑 ,即今日常说的 现代建筑 ,以英国伦敦的 水晶宫 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
美妙的建筑历来被誉为凝固的音符,它保存着人类文明中那些动人心魄的旋律;金字塔的永恒,古希腊廓柱的经典,古罗马穹顶的宏阔,巴洛克建筑的雍容,古典主义建筑的理性,现代主义建筑的简约……徜徉艺术殿堂间,您便可聆听天籁之合奏,惊叹宇宙这浩茫。回首用建筑音符谱就的世界各民族的辉煌,我们为创造者的无穷智慧所深深震撼。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 在本书中,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话题性强,文笔优美,深入浅出。本书的上编 拙匠随笔 收入梁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寥寥数语,解释清楚了建筑学是什么、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等来自公众的疑问,并饱蘸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撰写了 祖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与建筑的艺术 等文章,阅读这些文章,一个伟大的建筑学家跃然纸上。 本书中编 城市与规划 收入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如具有历史价值的 市镇的体系秩序 梁陈方案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北京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等,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这几篇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北京城的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居
本书将建筑文本作为民俗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个案,探讨它的民俗样态与法理演变、族群迁徙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力图回答:道教建筑的特质从何而来?它们和东方的、人类的建筑习俗有何关联?受制于什么样的法理?等等。本书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文化/艺术与传播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新疆域和新手法,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还对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分析有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作者论及乡土建筑、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化、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科学等诸多方面,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东方文化理念,进行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中国城市与建筑科学文化的复兴,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以短小文章为主,便于翻阅,插图也有新意方面,收录了《日本—在“节电中”》;《让建筑“退一步海阔天空”》;《卢浮宫啊卢浮宫——一座至今尚未定型的著名的古典建筑》;《日本—在“节电中”》等文章。 《过境--建筑师看世界》的作者是张振宇。
《论园》是的建筑大师、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创者童寯先生多篇园林文章的合集。他以精到和洗练的笔法,对中国园林和世界园林的历史、特色和区别,以及中国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影晌,加以详尽的论述。这13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中一类是基于世界文化视角对于中国园林的审视,除篇《中国园林 以江苏、浙江两省园林为主》的主要意图是在向世界介绍中国园林之外,《《中国园林设计》前言》、《中国园林对东西方的影响》则是从中外对比的角度介绍并分析中国园林的特殊性。而《造园史纲》则可看作是一部简园林史,为中国园林研究提供了一种世界园林及造园历史的基底。另一类则是以《江南园林》《石与叠山》《苏州园林》《亭》等专题文章为代表,着重探讨江南造园中的技术问题。
本书是建筑大师写给普通人的小书,收录了梁思成先生1943年至1961年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是梁思成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本书从 建筑是什么 讲起,从类型、体系、特征、艺术,甚至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等文则以时间为轴,简单梳理了中国建筑史,并重点讲了佛教建筑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的脉络。纵观梁思成先生的一生,其写作一向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文笔优美,深入浅出,在平实的叙述中表达学术观点,若干篇什甚至可作散文读。因此,对于专业读者来说,阅读本书,可重温梁思成的学术观点,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本书则可说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