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分别从临时配套设施、建筑工程常用设备、各分项工程施工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施工安全文明操作进行解析。全书在内容上首先从建筑工程的配套设施安全文明布置进行讲解,其次介绍建筑工程中常用设备的安全文明操作,*后对建筑工程中的各分项安全文明施工的细节进行详细的剖析,这样层级分明,可以快速帮助读者找到自身需要的知识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本书内容简明实用、图文并茂,适用性和实际操作性较强,可作为从事建筑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质量检查人员、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企业培训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师生的参考资料。
本系列图书根据《16G101-1》《16G101-2》《16G101-3》三本新图集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201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 》(GB50010 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 》(GB50011 2010) 及2016年局部修订规范等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构件的平法钢筋识图与算量,柱、梁、板以及剪力墙等主体构件,以及板式楼梯的翻样与下料。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一一解答了平法钢筋翻样与下料中的常见问题,通过一些计算实例给出了钢筋的翻样与下料的方法,内容系统,实用性强,便于理解,方便读者理解掌握,可供设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工程造价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中专的师生学习参考。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村民用于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集体建设用地,包括住房、附属用房和庭院等用地。 是否掌握了农村宅基地相关的 政策,能否正确处置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关系到农村村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清楚,处置操作不规范,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农村宅基地知识一本通》以问题为导向,从实际出发,用生动鲜明的典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农村宅基地相关知识,通过以案释法、政策问答、 解答等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宅基地相关政策法规的全面指引,以解广大读者心中困惑。
《建筑实录》为中国读者带来世界*的设计理念和潮流、全球举足轻重的建筑报道与评论、首屈一指的建筑摄影和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创新的独到见解。《建筑实录》是全球发行量*的建筑专业期刊,拥有傲人的百年历史。中文版每年四卷,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权引进出版。2011年,《建筑实录》中文版将进一步扩大篇幅,并加强对国内作品的报道和建筑评论,力求在展现杂志原汁原味风貌的基础上,发挥《建筑实录》无可比拟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为广大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项目业主和各大建筑院校师生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案例和分析。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自己一路前行?除了文物人 敢于担当、乐于奉献 的情结外,恐怕*主要的就是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的工作方法。不断出现的问题、不断凸现的矛盾和不断涌现的挑战,将时间撕裂成一块块 碎片 ,甚至一天之内要进行几次 脑筋急转弯 。如果不能针对闪过的想法及时停下来思考、面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静下来反思,就会陷于疲于应付、不堪重负的境地。城乡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必然是文化遗产保护*紧迫、*关键的历史阶段。只有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夯实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困难的情况下,深思熟虑,心中有数,底气十足;在紧急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敢于直面,坚守底线。 把工作当学问做、把问题当课题解 的工作方法,需要持之以恒,读书、思考、写作、归纳,早已成
本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附录,详细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标准。 在正文部分,对专业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教学运行与实施、教学保障条件等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规定和说明。 在附录部分,对6门基础课程、18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了阐述。每门课程标准从学习领域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情境划分及描述、学习领域课程实施建议、参考资料等5个方面进行了建议或规定。 本书适合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使用,也可供其他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参考。
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简明非正统建筑导论》中,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冲破了统御我们建筑历史感知的狭隘学术苑囿,讨论了作为普遍存在的建筑艺术现象。通过排除那些会干扰我们考察完整建筑“全景”的地理与社会偏见,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迄今无人知晓、也无从发现的世界一瞥--可容纳十万观众的美洲史前剧院区域、供数百万人居住的地下城镇和乡村(囊括学校、办公场所和工厂加以完善),他将这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观揭示在世人眼前。简而言之,《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向读者介绍了公共建筑--并非为少数精英或专家发明,而是由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集体根据群体经验,自发的而且是持续活动创造形成的。 “原始”建筑之美往往在无意之间被人忽略遗失,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认识到:“原始”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是将人类智慧运用于人类独有
《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图文并茂,其中有30多万字对人体与建筑、生命灵魂与空间关系的对话和探讨,还有近200幅有关揭开宇宙之谜的形象的图片。主要是建筑中的人体的象征和隐喻问题。《建筑空间与人体表现》是在国内尚无系统研究,尚未得以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欧洲的大学,自1993年以来,都将建筑学作为集实践、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大量的理论研究还是动手的设计课程,都致力于逐步完善大学建筑教育的体系。从1976年卢多维科·珂诺尼(Ludovico Quaroni)的建筑教育理论开始,手绘对思维的表达就一直在意大利教育体系里被反复强调,同时传统之于现代,逻辑之于想象,都在不断深化。它们代表了一种开放的领域,是创新和多元的教学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资助项目: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包括绪论、目前建筑设计环境下创作过程分析及典型模式归纳、建筑创作典型过程模式之一:事例一模仿模式、建筑创作典型过程模式之二:分析一综合模式、建筑创作典型过程模式之三:猜想一分析模式、建筑创作典型过程模式之四:抽象一逆反模式、典型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的评价及其与建筑师的关系研究、典型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的改进思路、基于模式改进的建筑创作实验九章内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才科技基金资助项目:建筑创作过程模式研究》以这四种创作过程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以每一种模式历史背景的深入解读为辅助,以探求每一个模式的基本原理、产生原因、工作程序以及设计实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对每一种设计过程模式优缺点的批评和总结。 《西安建筑科技大
《理论力学(第2版)》的内容体系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有一定变化。在静力学部分,用力系等效原理代替了静力学公理,并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体系。这样做既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又使体系的主线比较清晰,使学生容易对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有更完整的了解。此构架已经过多年的应用和改进,希望能通过这种与传统体系的差异来体现本教材的特色。 为突出应用,该书在注重基本概念讲述的基础上,并不过分追求理论的严密与完整,适度精简和压缩了理论推导,部分复杂的理论推演列为选学内容(加*号表示),适度增加了例题和习题。例题安排由易到难,注意在题目中体现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引导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书搜集了古今中外*代表性的32位建筑大师关于建筑的简短言论,所选的大师包括古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中国北宋的李诫,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米开朗琪罗和帕拉第奥,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赖特、柯布西埃、格罗庀乌斯、密斯,北欧大师阿尔托和南美大师尼迈耶,第二代大师路易?康、菲利普?约翰逊、贝聿铭,后现代时期代表人物文丘里,高技派的福斯特,追求解构风格的埃森曼,目前风头正健的西方建筑师盖里、哈迪德,日本的杰出人物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碕新和安藤忠雄,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梁思成、杨廷宝、童寯等。这些人物均在各自的时代为建筑的发展作出了****的贡献,而且大多同时有优秀的设计作品和理论著述传世。编者努力从相关资料中摘录了大师们经典的言论,然后一一加以解读,并附上相关的建筑图片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书系统、详细地阐述了钢笔画溯源及特点、钢笔画绘画工具、钢笔表现基础训练、钢笔画分类配景及要素表现、钢笔画表现类型等内容,*后的赏析作品中呈现了建筑与室内钢笔表现的各种技法的综合运用。该书实训性强,实效性好,表现的内容新颖,表现技法全面,讲解清晰明了,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或教参。
模拟现在已经奠定了其无处不在的文化技术地位,并逐步改变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不仅在艺术中是如此,而且对于建筑更是如此。尤其在媒体化探讨的背景下,模拟理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幻象和模仿,作为掩饰和复制。在这一背景下,来自不同学科的作者在本书中探索了这个基本概念,它早已经超越了传统建筑话语的层面,并日益成为理论和技术哲学环境下反思的主体。对于模拟性概念的当代解读,潜力和局限是什么呢?
本书以《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为指针,以相应的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科学用电和安全用电为重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土建项目管理迫切需要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基础知识、负荷计算、配电系统设计、电箱配置、外电防护、施工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的编写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