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 重要理念的提出,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引领未来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指导。 近年来,作为一名城市一线工作者,作者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集思广益,推动建成公园城市的基本框架,在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本书厘清中国古代园林和现代公园的区别,辨析中外城市公园的文化差异,探索当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具有创新性地提出新城建设 公园 和旧城改造 公园 的实施模式,为各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作者对古城、旧城、新城改造建设的体会,对公共空间伦理的哲学思考,对体育运动的反思,极具新意。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论理清晰,内容涉及诸多社会学问题,是一本基于实践、经过实证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专业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参
本书共分为11章 ,其内容主要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测量、城镇道路工程、城市桥梁工程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城市管道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园林绿化工程 、海绵城市和施工管理。本书可作为市政建设的实际工作指导书,也可作为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参考的图书。
我国城市化已发展到一个体制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市更新改造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城乡绿色发展重要的前置性规划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上进行战略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本书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建构、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技术路线选择、清运体系、规划实施保障等展开探讨,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城市管理办法等展开研究,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适用于上海市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新建,改建或扩建的建筑与小区,绿地,道路与广场,水务系统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供设计选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DBJT08-128-2019)/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由总说明,建筑与小区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与广场系统,水务系统,通用设施和附页组成。
《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内容全面,体系完整。编写人员在深入部队调研、参加战例研讨班、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和研究论证,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实务指南》中系统地阐述了灭火救援基础工作、灭火救援技术装备与应用、灭火战术与战斗行动、各类火灾扑救、灭火救援保障、火灾现场管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
本书为《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这一连续出版物的辑,内容基于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 CTBUH )国际出版物。 学会建立的高层建筑数据库——摩天大楼中心,在每一辑中都对全球高层建筑的建设动态细节信息、图片以及新闻即时更新发布。 CTBUH 的研究小组作为世界高层建筑业界的领导者,能让他们真正感到惊讶的研究数据并不常见,而年度回顾所得到的数据可以算作是其中之一。 2014 年建成的 200 m 及以上高层建筑的数量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纪录。由此可见,高层建筑市场完全没有放缓发展速度的迹象,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存在于高层建筑与都市环境之间的问题。 本辑中提出一些比较实际和直接的问题,例如在“辩 · 高层建筑”板块探讨《在未来十年内,木材会成为高层建筑主要的结构材料吗 ? 》;在“高层建筑专家观点”中,解答《为什么
本书作者阚曙彬先生多年从事艺术设计实践和艺术设计教育。在多年考察国内外设计艺术的过程中,拍摄了大量的公共环境设施的图片,并将自己多年的积累及从事艺术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研究成果通过本书奉献给读者,为读者“呈现一条清晰的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的专业脉络”。 本书将公共环境设施的大量图片进行分类、分析,综合体现了作者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观和技术观,对许多早已成为习惯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思维进行了反思,为新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提供了理性的思维和借鉴。
在浮躁的商业时代,同质化严重已经成为中国设计界的弊病所在,而不经沉淀就声色俱厉充斥我们的城乡空间,呈山呼海啸般地泛滥。"设计师"必须坚守阵地,用执着和理想,维系着自己对于情境、意境的很初梦想。我们被允许探索,却不应苟同浮躁现实,虽不能称之为尽善尽美,但坚持用灵魂深处的责任、热情,净化、升华我们对生活、对美的认识。 设计事理学指出"为人的设计"强调的不是占有、炫耀,而是人物关系和谐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设计所探寻的"意境",这样的产品是人们认同的、信任的、愿意使用的,从而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意境"的产生来源于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特定的人群惯常经历的"事系统"与"意义丛"。而这里的"事",意味着特定时空下,人、物、环境之间的特定关系,也即"情境"。 基于创新产品研发的
设计作品放在一个公共环境中,它就不再是一个“好看”的概念,它是一个社会的合理性。而放在美术馆里面,就只是要欣赏的,而放在环境里,则要关注参与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目的、环境中人的行为、以作品与环境之“物境”,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理念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情境”,来影响、引导人们的动作、行为的改变,使其沉淀成为意义和价值,升华为“意境”。 《视觉景观色彩系列:城市照明设施色彩设计》正是基于探讨设计呈现在对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物境”的组织上,但其功夫却在“物”之外,在对“情境”的研究中。“情境”是组织“物境”的出发点,“意境”是“情境”的归宿。希望设计同仁和学子们能从这套丛书中感悟设计的真谛。
《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特征及作用研究》通过丰富的资料回顾、调研及分析,立足于中国大陆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实证研究,总结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实际作用,以期对于公共自行车这一新的交通方式在中国大陆城市的发展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作为中国各城市未来建设或升级公共自行车系统的重要基础共识。
《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环境04:哈德逊城市广场》呈现了新的世界各地高层建筑建设的新动态。接着,哈德逊城市广场作为本辑的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在纽约曼哈顿西区,建设高密度可持续社区的任务与策略。然后一些从纽约展开的一些论文也十分有吸引力,如曼哈顿的高楼经济,高层建筑如何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纵向延伸提供空间等。后纽约的高层建筑统计为了解纽约高层建筑的建设高度、时间等内容提供了一些数据和图表分析。
灾害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件。灾害发生之后,人们需要更多的努力去重建家园,并且把灾害的教训和经验传承下去。旅游业在灾后重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理论领域,对自然灾害旅游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很少。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的自然灾害旅游发展,同时通过对国外自然灾害旅游的研究,总结和借鉴经验。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全面发展,作者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方法、分类设计方法纳入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运作中.用艺术设计的观点去审视城市居住建设规划的全过程,希望能在物质空间形态构成之初、之后,对城市居住区的总体艺术风貌(形象与环境)有一个主动的把握,使城市居住规划与环境在精神理念和民众行为规范(文明家质)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一改现代居住区千城一面、建筑缺乏文化、无形象感的被动局面。同时,它也会促使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结合起来起,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使地球环境向着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
城市艺术设计与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是当代城市建设三大理论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城市建设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相得益彰是构建功能完善、宜观宜居城市的基本前提。由于城市艺术设计是一套新的理论,而且又是一套跨学科的理论,它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滨水景观是现状景观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构成城市景观要素的重要元素。作为城市设计中关键一环的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书首先对滨水景观及其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介绍,之后对其整体与细部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究,随后对不同类型的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介绍,接着分析了滨水景观面临的问题及其环保设计,*后对中外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进行了解析。本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详实,是一本兼有实用性与可读性的理论著作。
本书是一本关于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的指导性书籍。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设计和管理。它作为一种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已经在欧美日等多个地区和城市的管理中得到桌游成效的实施。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必须内容,也是城市形象构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该著作图文并茂,约25万字。
本书重点关注目前方兴未艾的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养老设施策划和详细规划,同时也涉及养老产业的宏观趋势及养老设施的建筑、景观、交通等方面。
本书在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环境设施设计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出发,并根据专业特点,系统地阐述了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方法等;以理论为前导,对环境设施进行具体的设计分类;介绍各类环境设施的设计特点和设置要求,并从环境设施的产品要素、环境要素、行为要素三方面对其进行解析,并在设计思维上进行启发。全书力求既有理论指导性,又有实践性;既有微观性,又有宏观性;既涉及技术要求,又具有文化艺术特色。为了让读者充分了解世界环境设施设计方面的新观念、新设计,本书配有较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图片。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一直是介于环境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之间的一个跨专业设计门类,希望本书的修订再版能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得到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和设计爱好者的喜欢。
本书针对我国乡村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的具体现状(涉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三农问题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的特点、新农村景观规划的目标、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的主要内容等),深入研究国外乡村景观理论及经典案例,参考其成熟的发展模式,结合我国的成功案例,对我国乡村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关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的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