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期着迷于研究中国园林、山水画及其与建筑的关系,并用绘画的方式研究建筑,近两年来画了大量独特精美的 建筑山水画 ,在豆瓣等网络平台具有颇高人气。本书是作者次正式集结出版的画作《幻园》的第二版,《幻园》版销售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本次第二版在版的基础上改进装帧方式,预期也可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
本书是夏昌世教授多年来艺海拾贝,累积成篇,作为岭南新建筑拓荒者的思想及创作的珍贵资料,亦是我国园林研究的重要成果。 夏教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不只囿于怀古,而是吸收丰富素材,孕生现代建筑创作新风格。全书分为八篇,其中专设 南北造园风格及其特点 章节。早在20世纪30年代,作者就曾与梁思成、刘敦祯、卢奉璋先生一起,考察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50 60年代又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此章论述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启发性,它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夏昌世教授于1995年出版的《园林述要》一书,被业界堪称为《园冶》的 现代版续编 。本书在《园林述要》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传承、发扬和发展了以《园冶》和计成、李渔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在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星河中,莫伯治院士无疑是一颗耀眼名星。他从1958年到2003 年,一直潜心钻研,将心血倾注于园林研究,铸就这部经典著作。 书中,他对古典园林的剖析丝丝入扣,带领读者穿梭于昔日旧园;对当代岭南庭园的发展见解独到,清晰指引设计方向。其创作实践与思维的回顾,更是珍贵的经验宝库。 他与夏昌世教授合作的 岭南庭园 一文,堪称庭园研究领域的 传世宝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伯治先生关注到鲜为人知的行商庭园历史。这段 古代史不管,现代史也不管 的园林断代史,融合了中原园林底蕴与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独特魅力,大胆探索中西合璧,却长期被低估。而莫伯治先生的这本书,恰似一把钥匙,试图打开行商庭园尘封的大门,让这段园林历史重回大众视野,为岭南园林研究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练、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创作合乎自然之理,获致天成之趣,使园林中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达到天人谐和的境界,这也是中国风景式园林的灵魂。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在业界享有盛誉。书中选取周维权有关古典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既回溯中国园林史,又阐发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下编着眼于名山风景区的园林,表达园林建设与自然山水协调、融合的理念。 中国自上古以来便利用并摹仿自然山水而造园,到唐代,写意山水的画理与造园实践相结合,渐成园林建造的章法。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随意又灵活,因园主居住、游憩之需而建置,在这众多的屋宇房舍间穿插山石花木,以折曲通幽的道路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本书稿是《幻园》系列的第三辑。作者自我约定的三步《幻园》功课,是为辨明“山水画——园林——建筑”这一蒂连关系,梳理脉络,创新法式,为日后应对造园诸事做好准备。第一步主要是搜罗学习历代山水画中的奇境奇景,并安置以居游人物;第二步以“借”为题,借自然天工,助居游意趣,所画多为一半人工一半自然,庭园构筑与山石树木交融一体。第三步是要将山水树石与建筑的交合关系,尽量完全地以建筑语言的方式进行转化,并不断推演出新境,即以建筑主导园境构想。 在前两辑的基础上,第三辑集中展示了三步中最后一步的成果,包含《幻》系列220幅画作和《红》系列46幅画作。幻系列一直是幻园画作的主体,奠定了体式脉络,各阶段层层推进的关系也较清晰。它也是以“幻想”为旗帜,摸索新画境的先行系列,之后才有了更多其他系列的方向扩
中国古代园林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充分体现了东方的生存智慧。本书通过对中华园林史的回顾与提炼,探讨中国园林如何在数千年文化的滋育浸染下,形成中国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沉淀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通过对经典园林的品读,对园林诗词书画等的解读,以及对园林营构的分析,把握中国古典同林蕴含的生存哲理,体味中国园林文化包育的醇香厚味,以探索出传统中华民族居住文化在当代活出精彩的途径。
该书成书于崇祯七年。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凡园之营造、物之选用摆放,纤悉毕具;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与《园冶》并称 古代造园艺术双璧 。
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