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它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以及古生物学者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本书向人们揭示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其实是乳齿象;身躯庞大得惊人的巨人,则可能是恐龙;瑰丽的琥珀蕴藏了丰富的昆虫和植物生命 本书还通过科学家辛勤的挖掘,从遗骸中追溯史前生物的本来面目,揭开化石的缤纷世界,重现古生物的生活样貌。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扬子鳄、孔雀、鹦鹉、亚洲象、大熊猫、野马、野驴、双峰驼、麝、獐、长臂猿、金丝猴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
在本书中,许多的艺术家示范了他们快速绘画的工作流程,介绍了自定义画笔、照片拼接、添加纹理等实用的绘画技巧,以及如何在10分钟、30分钟、60分钟或120分钟以内完成一幅杰出作品的实例指导。这本书将帮助你成为一位快速绘画大师!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
在古代音乐审美活动中,音乐不仅仅是满足感官享受的对象,而且还是蕴含哲理、启发智慧的悟道机缘,所以,把握住了“道”与音乐艺术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古代音乐美学的核心与关键。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分上、中、下三编读者进入古代音乐美学丰富而深邃的世界。上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考察了“道”对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评价和音乐审美方法的影响;中篇从现代视角对上篇中的问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解读,目的在于打通古、今音乐美学的隔阂,为“古为今用”做好铺垫;下篇是古代音乐美学的实践运用,分别从律学、乐学、音乐学写作、中西方音乐作品比较等多个方面思考了古代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书后附录为作者近年在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上的发言选编,每篇发言约三千字左右,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可以辅助读者对全书的理解
梅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名人寄情梅花的传世之作也颇多。 本书简要介绍梅的生物学特性和品种分类新系统,重点介绍梅的珍稀品种、整形修剪技术、嫁接技术、养护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梅的造型艺术、盆景制作和插花艺术等。
《景观植物:病虫害识别防治手册》以一文一图、图文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南方主要景观植物常见的65种病害和50种虫害,以及这些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实用性强,适合从事花木生产的经营者、园林绿化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研究了新疆三塘湖盆地3个钻孔(塘浅1井、塘浅2井及条1井)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的孢粉化石。共记载了孢子花粉109属346种(包括1新属,42新种,5新联合),其中苔藓植物孢子1属1种,蕨类植物孢子44属145种,裸子植物花粉60属196种,疑源类4属4种。描述孢粉94属285种。在大量描述和统计基础上,建立了6个孢粉组合带,并详细地讨论了地层的地质时代。书末附图版26幅(图示106属312种)及英文摘要。 本书可供外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勘探工作者,以及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地质古生物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为我国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应毛泽东主席之约而写的科学读本。全书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展示了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学术之争,遗存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科学原理等,倡导坚持真理、独立思考、持续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本书适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及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高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供普通大众阅读学习,以提升科学素养。
梅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历代名人寄情梅花的传世之作也颇多。 本书简要介绍梅的生物学特性和品种分类新系统,重点介绍梅的珍稀品种、整形修剪技术、嫁接技术、养护方法、病虫害防治,以及梅的造型艺术、盆景制作和插花艺术等。
本书对对河北抚宁柳江煤矿、河北曲阳石炭二叠纪植物群特点、演化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鉴定了44种86种植物化石,同时分析研究相关陆相层序地层及沉积环境。在与其他地区对比的基础上,详尽地论述了河北抚宁、曲阳的石炭二叠纪植物群演化及上石炭统一下二叠分界线附近孢粉性质。与国、内外数十个地区同期植物群进行了属种成分、共生特点方面对比,结合叶相学分析和植物器官功能分析方法,进行了植物古生态学、埋藏学方面研究,并在应用计算机技术鉴定古植物属种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 本书可供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古地理、煤田及石油勘探方面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积作者40余年工作经验和总结,较全面介绍了外植物无性繁殖技术,其中包括分株、压条、埋条、扦插、嫁接繁殖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及植物的无融合生殖等。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图文并茂、可供广大农、林和园艺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植物学研究工作者和农林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作为观赏培植并产生广泛的影响,始于唐代禁苑,盛于洛阳,再盛于四川天彭、河南陈州、山东曹州和安徽毫州、铜陵等地。 《中国牡丹培育与鉴赏及文化渊源》是一本反映中国牡丹的历史、现状、栽培技术、诗词文化、摄影图片的综合性专著。书中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科学地展示了中国牡丹原分布现状,具体阐述了中国牡丹的栽培技术,这无疑是一本融科技与艺术一炉的著作。此外, 作者收集和整理了历代牡丹诗词,拍摄了近400幅反映中国牡丹不同类群、各具特色的精美图片,生动直观、图文并茂、诗情画意、雅俗共赏。同时,还展示了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牡丹作品十余幅。实为一本融科学与艺术于一炉的著作。
本教材主要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内容包括: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环节,基因工程主要工具的原理与技术,植物基因克隆的总体策略及各策略中目前常用技术的原理与要点,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建立的要求与方法,常用的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特点;植物基因工程中转基因植株鉴定的主要方法、特点及选择依据,转基因植物材料利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植物基因工程研究的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植物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及相应的管理体系等。
本书图文并茂的介绍中国的常见的化石,内容包括什么是化石、如何寻找化石以及地质年代,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国著名古生物化石群、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亚门化石、植物化石、遗迹化石等,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如产地,尺寸,食性等,并配以部分复原图。本书适合于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青少年及生物、古生物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