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系统论述了:河势演变及“横河、斜河”问题,已有整治工程的经验,河道整治的原则、方案及措施,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小浪底水库修建后对游荡性河道整治的影响,黄河模型相似律及模型设计,河型成因与转化问题以及已有工程条件下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整治方案条件下的中常洪水、大洪水、高含沙洪水的模型检验试验。对“横河、斜河”的认识,提出的河道整治原则与新结构新材料试验原则,只有按照治导线及依其确定的整治工程位置线新修和续建工程才能有效地控导,微弯型整治是河道整治的好方案,二滩的滞沙作用及嫩滩的调沙作用,河道整治对河道冲淤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可能发生的水沙条件,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的河势演变及整治工程的适应性,以及河床综合稳定性指标、河型转化、来沙系数、高含沙洪水模型相似
《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是黄河下游水量平衡研究专著。全书以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采用实测水量资料精度评价、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河道水面面积与各种土地利用信息、引水量测验精度评价及引水量修正、未控引水及滩区用水调查评价、河道蒸散发耗水量试验研究、河道渗漏耗水量试验研究等技术手段,对黄河下游河段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并进行水量平衡差值时空变化分析。 《黄河下游河段水量平衡研究》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可供黄河下游水量调度、水资源规划、研究、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全书由李红良、李晓宇负责统稿。
本书是关于研究水利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简析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新型防水材料在水利工程中的施工、振冲法加固坝体及坝基的作用机理、水工建筑物岩石基础开挖工程的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选编了作者在治黄工作期间撰写的有关洪水、冰凌预报和研究方面的著作,以及在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有关水文情报预报的论文。内容主要包括黄河洪水冰凌预报方案、中国河流冰情、黄河冰情预报模型及应用研究、黄河冰情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治黄科技人员和水利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紧密结合实际堤防工程,分析我国堤防工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堤防渗流控制技术发展近况;并从渗流角度分析江河大堤地层结构及颗粒组成特征,根据渗流场特性阐明最危险的地层结构;利用管涌机理模型试验结果,阐明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及最危险的地层结构和最危险的渗透破坏区域;最后提出渗流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堤防及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的研究者及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水工建筑专业的师生参考。
由陈建著的《水库调度方式与泥沙淤积形态关系 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结合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水库 泥沙淤积发展的过程及冲淤平衡特征,水库调度方式 对水库泥沙淤积发展及平衡的影响规律,侧重对水沙 过程、泥沙淤积过程及变化机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 上对三峡水库现有调度方式进一步进行优化。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实用,可作为水库调度与 工程泥沙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参考用书。
本书以基于知识的现代创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知识、知识工程与创新的关系,论述了知识工程如何继承和发展了知识管理和传统的知识工程(专家系统)的基本要义,并且进一步发展成为适合于制造业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的现代知识工程,阐述了知识工程的定义、意义、内涵、实施方法学、实施案例等。本书具有理论创新、知识工程软件创新、案例新颖、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本书面向所有“知识工作者”——对技术创新、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企业高层领导、普通职员),咨询人员,教师,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等,也适用于一般的读者群体。
续修《河南黄河志》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河南黄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河南黄河志编纂委员会,设立了史志年鉴编纂办公室,抽调专人从事该项工作,二于2008年圆满完成了《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编纂出版任务。 本届修志是继l986年部《河南黄河志》刊行出版后开展的第二届《河南黄河志》续修工作。志书上限为1984年,下限一般截至2003年(个别部分稍有前展或后延),前后20年时间。这20年也是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续志内容包括三部分:续载、复载、补遗。续载是主体。复载部分,如名胜古迹、旅游资源等在上届志书的基础上有所补充。补遗,是对上届志书缺失内容进行适当的增补,时限与本书规定略有不同。 《河南黄河志》(1984~2003)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