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勇、张军主编的《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河道工程建筑材料、河道管理基本知识、河道堤防工程施工技术、河道堤防加固技术、河道病害工程维护技术、河道堤防抢险实用技术、堤防护岸工程的技术措施、河道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河道特殊河段的治理方法、河道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典型的河道维修工程,介绍了河道在治理方面的工作。《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是在学习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编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河道工程施工·加固·管理与实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通俗易懂,既可供水利建筑、河道管理及环境、经济、社会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也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高等院校的师生的辅助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系统介绍了化学需氧量(COD)、氮、磷、重金属、浊度、pH值、电导率等的一系列水质分析方法,在线监测仪原理与操作,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水质在线监测仪运营管理。另外,本书还整理和收录了废水排放标准限值以及水质在线自动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 本书可供水质分析仪运营和维护人员、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企业环境监测部门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使用。
本书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河道特性,总结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10年来的防洪报告编制经验,梳理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涉水建设项目防洪评价审查要点、防洪评价计算主要技术手段及防洪评价报告编制的关键技术,并针对河口区、网河区和内河涌不同河道特征、不同类型建设项目进行了实例解析。本书旨在提高珠三角及河口区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水平,也可作为水行政部门防洪评价审查的技术参考。
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纵横交错,河流如同大 地的血脉一样源远流长,而星罗棋布的湖泊则如同镶 嵌在大地上的明珠。本书以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以 及十大淡水湖、十大咸水湖等湖泊为重点,通过凝练 的文字和优美的画卷,为读者展示我国江河湖泊的风 采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常识、故事。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社会发展进程中,各族劳动人民为征服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消除水害,开发水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我国极其丰富的史籍中,记载着水利事业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水利技术是生产力,水利事业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总结我国水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技术成就,是研究我国历史和科学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会有的借鉴作用。我们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我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试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为了较好地阐明以上内容,本书采用以水利发
在我国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 疏浚砂石不仅不是废料,而是十分稀缺的工程建设资源。为促进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本书对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了论述,主要论述内容包括: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利用及权属安排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的综合利用与管理实践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体系 河道疏浚砂石出让交易方式与交易机制研究 长江河道疏浚砂石出让激励机制研究等。本书还提出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政策建议,并编制了《长江河道疏浚砂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试行) 建议稿》。 本书可供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河道管理机关 航道管理部门 河道采砂管理部门 河道疏浚项目法人和承包单位等相关单位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借鉴。
本书主要是历代治河方略探讨,主要包括上古治河策略、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治河发展,北宋利河御敌,金元利河南行,宋元治河成就,明清治河方法,以及潘季驯、靳辅、陈潢、魏源等的业绩、观点,还包括兴利除害的设想、欧风东渐后治河策略的趋向等。
毕小刚主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总结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从背景、理论、小流域调查、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治理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政策与管理、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到大流域的水源保护等方面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全国类似地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事业。 《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与实践》可作为各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本书以江汉平原荆门市五个村庄的治水实践为叙述框架,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的背景下探讨治水的国家介入和农民合作之关系。作者认为,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是农田水利有效供给的前提,当前市场化取向的水利体制改革之所以陷入困境并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衰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退出及农民合作的瓦解。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必须在国家、市场和村庄三者之间寻求的结合方式。
《千古黄河》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以其专学,混凝心血,写出二千年来黄河历史,探求河患的根源,并尝试总结古今治河经验。读者不仅可从《千古黄河》中详细认识黄河水文,更可见历代治河者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所付出的努力。现列为"远东精选"丛书之中。
本书紧密结合实际堤防工程,分析我国堤防工程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堤防渗流控制技术发展近况;并从渗流角度分析江河大堤地层结构及颗粒组成特征,根据渗流场特性阐明最危险的地层结构;利用管涌机理模型试验结果,阐明堤基渗透破坏机理及最危险的地层结构和最危险的渗透破坏区域;提出渗流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堤防及土石坝渗流控制理论的研究者及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大专院校水工建筑专业的师生参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也是一条世界闻名的万里巨流。几千年来,它曾经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成长,又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为了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进行了持久不懈的斗争,并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治河的科学技术,兴修了众多的灌溉工程,开凿了驰名中外的大运河,取得了丰富的治河经验,涌现了一大批科学家和著名治河人物。虽然于由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前人并未能扭转黄河危害的历史,但他们在治河上的业绩,却是永远不能磨灭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根治和开发黄河,让黄河水利资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试图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研究历代人民治黄的经验教训,把前人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
本教材以注册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勘察设计技术标准为重点,紧密联系工程实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正确运用设计规范、标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作为各行各业从事水土保持勘察、设计、咨询、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学习读本,也是高等院校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稿大致分周、秦,两汉、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近代。以地区分则大致可分上下游,又细分为北方、南方及近代之省市等地,成文无秩序又分另列目录,可参照。本书以时代分大致古及周秦,其中以地区论又遍及上、中、下游各省市。
本书从关注海堤建设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协调和谐的目的出发,探索创新海堤建设工程的评估系统与方法。内容包括结论、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堤工程防护范围的确立,以及海堤建设工程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和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研究等方面,并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西岸防潮堤建设工程为对象,将一系列创新原则、方法与技术手段用于实证研究,体现理论结合实践、方法融汇实例的指导思想。 本书力求新形式下海堤工程的评估与建设提供参考,适合从事海堤工程建设与评估研究的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