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建立先进的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体系要做到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能够及时跟踪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在此,本书编委会组织力量对第四版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出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以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修订和增补的内容为: 1.对第三篇“空气质量监测”的内容进行了修订。编写者为天津环境监测站冯剑秋。 2.第五篇增加了第七章“空气污染应急监测技术”。编写者为重庆环境监测站张卫东、龚宇、李新宇、吴莉萍、高飞。 3.增加了第七篇“化学质量平衡(CMB)受体模型及其在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中的应用”。编写者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共分六章。章介绍焦化废水来源及其水质、水量与特征;第二章论述焦化废水有机物种类及其COD组成;第三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状况;第四章论述焦化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技术途径;第五章介绍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第六章总结与论述焦化废水无公害化处理技术焦成与应用。《焦化废水无害化处理与回用技术》可供科研、设计与企业从事环保的设计人员、科研人员与管理干部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是在《恢复生态学导论》一、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外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进展撰写而成的。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基于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阐述了恢复生态学概论、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恢复、各类型退化生态系统(森林、草地、湿地、水体、农田、废弃矿地等)的恢复实践、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恢复生态学导论(第3版)》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资料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可作为生态学、林学、农学、地学、生物学以及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有
该书概述“生态文明”概念的起源,辨析“生态文明”的涵义,论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和哲学理据,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人类之所以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因为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走出深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即实现文明诸维度的联动变革:改变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取代矿物能源),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线性经济走向循环经济,谋求非物质经济的持续增长),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变自然观、科学观(知识论)、发展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幸福观,改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是一部从生活者视角考察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著作。其特点是不仅向读者展示了环境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同时还以开放式的方式,启发读者自己来探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更具阅读性。《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是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为丰富中国文化教育活动,充实与日本有关的题材,为大学学生提供的教材,希望能够得到读者广泛的青睐。《环境社会学:站在生活者的角度思考》也是本年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与日本财团法人大平正芳纪念财团的共同事业“日本学名著翻译出版事业”中的一本汉译日本学名著。
本书针对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在以往案例中暴露的部分问题,尝试从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废弃”过程入手,分析此过程的能源流动和物质消耗,建立起相应的资源消费和污染消纳清单,基于此重新划分各种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归属,以提高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以广州市和广州大学为实例,评估了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以及广州大学师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广州大学及其他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龚滩古镇曾经是重庆市20个首批受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之首的古镇,因为古镇独特的山水环境而闻名。古镇居于乌江天险的中段,山、水、建筑融为一体,历史上完全因水陆的物资转换而发展,后因水运的衰落而失去繁荣的基础条件。《龚滩古镇》分为上下两篇,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酉阳县龚滩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对古镇建筑与装饰艺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等几方面的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进行讨论,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龚滩古镇》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及相关理论问题备受外学界关注。在研究历史环境变迁的基础上,探索解决环境问题、治理环境危机的历史经验及措施,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目的及要旨。从多学科视角、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环境的变迁,是《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的主要研究路径。 《道法自然 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视角和路径》在深化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环境史、边疆史乃至中国环境史、世界环境史领域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现阶段提高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的能力、强化西南乃至中国生态恢复及重建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促进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资鉴价值。
《空气净化原理、设计与应用》以作者本人或与合作者一起多年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为基础,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包括前沿技术在内的现代各种空气净化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其净化装置的设计方法,并注意介绍包括作者创新成果在内的各种方面新的技术成果,全书共分为八章。
《大型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重大技术问题研究与深地基础科学进展: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录了参加雅砻江虚拟研究中心2018年度学术年会的论文几十篇,主要内容涵盖近年来围绕雅砻江流域清洁能源开发开展的科研工作进展及研究成果。
时光荏苒,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步伐,我国室内环境保护行业也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从1999年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成立到今天,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室内环境保护行业形成了一个政府重视、社会关注、人民关心、企业发展的新兴行业,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国家室内环境相关标准对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起到的重要作用。 回首10年,从2000年北京第一例甲醛污染案例的宣判,到出台《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加强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含量的监督检查;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我国第一例建筑工程的室内环境验收,到国家发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对每一幢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的验收;从我国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到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实施,成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