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郭志刚近几十年中对中国生育率及有关问题的30篇学术论文,系统反映了他在中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阶段以来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国的低生育水平与被忽略的人口风险》包括他追踪借鉴国际人口学理论和方法,对生育率指标、方法与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和改进,以及对中国人口调查数据的一系列应用分析的研究结果。2004年.郭志刚率先提出中国时下的生育率很可能远低于当时的估计。郭志刚还认为,多年来人口统计陷入一个怪圈,即严重高估实际剩余水平,进而导致严重低估人口老龄化的风险。这事关人口发展战略决策和未来中国长期持续发展,是中国人口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之后,他认真地用数据和新方法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多角度检验,并努力从多方面探索研究了中国生育转变过程的复杂性。他还针对时下人口宣传中的一系列似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胡桂香编著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1950-1980》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本书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 公 私 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上海社区教育特色案例集”是“上海终身教育特色案例研究”丛书的本。 全书由四篇组成,共包括三十六个案例。篇为“市民学堂”,第二篇为“团队学习”,包括八个案例,第三篇为“特色项目”,包括十个案例,第四篇为“体制创新”,包括八个案例。
本书总结了当前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和普惠型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两类政策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两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扶贫开发政策和新农保政策为例,实证分析两项政策在基层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基层计生工作造成的影响。对于两项政策如何协调提出了理论思考和具体衔接思路和机制,并提出新形势下计生家庭优先优待政策应转向注重家庭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的新思路。
本书是 人口发展与公共政策 丛书之一,将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农村家庭对社会转型的家庭策略应对上,对农村家庭如何制定家庭策略以适应调整、应对计划生育政策等公共政策提出了解决方法。
本书为我们勾勒了两千多年来的婚姻关系发展史,从多种学科角度出发,对中国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婚姻形态作了分析,突出各个朝代婚姻关系中特点的状态,对民族通婚、多种多样的婚俗民情,以及它们在民族文化整合中的作用等,作出了如实的撰述。更重要的是,本书顺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历史演变轨迹,敏锐地揭示了造成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封建婚姻制度。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时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生存、‘发展、求知、创造是人性概念的内涵,而作为人类行为动机的各种欲望、冲动和情感则构成了人性的外延。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前者如孟子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及其发展而成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后者则有罗素所说的贪欲、竞争、虚荣心和权力欲,这些都是永远无法满足、越满足就越膨胀的。人无完人,从其善者为善人,从其恶者为恶人。 ??人是社会动物,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形成了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分配和经济领域中的收人分配这两个核心和两难的问题。迄今为止,人类仍未能妥善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因而我们需要通过伦理道德来弥补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不足,提倡仁义礼智等人性中善的方面,抑制
人口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自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位基本国策以来,人口增长及其带来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现代化的质量。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人口的减少特别是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引起诸多社会问题的来源。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已经或正在产生一系列的后果,其中不乏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后果。因此,探讨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方向及其具体措施,实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未来孩子太少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率
全球资本主义的出现和与之相伴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变化,已经改变了美国以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大都市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图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解释性范式,已经无法充分解释大都市现象与城市生活的复杂性。《新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社会学和城市研究来说正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是*本提出社会空间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城市社会学研究的读本。马克?戈特迪纳和雷?哈奇森建构改进了城市社会学方法的特定概念和论点,发展了一个更好适应当代城市社会的新的理论模型。围绕一个崭新的整合范式社会空间观点,将社会生态图式与政治经济图式加以整合,并且打破了传统的城市中心城区/郊区二分法,对大都市区域持续变化的本质进行独特的聚焦,一方面强调空间对社会生活、房地产对经济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