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博物馆?现代博物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博物馆与博览会的文化功能是什么?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规范参观者的行为?博物馆承担着什么样的文化和政治功能?知识和权力对博物馆的功能演进有怎样的影响? 本书通过梳理18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公共博物馆的形成过程,考察西方19 20世纪的博物馆和博览会如何展示藏品、接待参观者,分 历史与理论 政策与政治 进步的技术 三部分,探讨知识-权力框架下博物馆的角色、功能和定位,揭示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形成的治理与教化的关系范式。本书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为新博物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关于绘画、木材及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物的历史、早期保护试验及其将来的利用情况等方面,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与方法方面的讨论则非常简单。但在今天,先进的科学分析方法较为常见,已逐渐运用于文物的研究与保护中,这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发展增添了羽翼。同时,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和科学家们共同合作,推动了文物分析与保护新方法的研发。 本书重点介绍各类艺术品和考古发掘文物在保护和修复时所使用的化学药品,及这些材料的特殊用途。此外还详细描述了各种方法,包括清洗、保护和修复方法及针对每件器物保存状况的分析方法。本书按文物材质分类介绍,主要包括油画,纸张保护,纺织品与染料,考古木材,化石,石质文物,金属及金属制币及玻璃(包括教堂窗户
内容简介 作为博物馆学的研究生入门教材,本书旨在让读者对博物馆的早期历史、当下状况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广泛的了解;解释博物馆的功能;为博物馆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是作者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博物馆,并认为博物馆是以文献为中心的机构,将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结合起来,并通过跨学科理论视角审视博物馆实践。随后,作者提出了现有多种类型博物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的共性及区分彼此的差异,以及所谓的有意义的物质资源 博物馆中的 物 。大多数博物馆学著述将 物 仅仅视为构成收藏的东西,然而本书深入探讨了 物 的物理性及其意义,尤其是被博物馆化后 物 的意义的演变。这部分构成本书的核心内容,审视了博物馆学的重大转向,即从最初的关注博物馆观众转变为关注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情境下, 物 是如何被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博物馆工作制度的完善,依法合规、有序繁荣更是博物馆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2007年出版的《博物馆工作手册》一书,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宜将十几年来发布的与博物馆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的文件汇编成册,以进一步指导今后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发展。该书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第二部分是博物馆管理,第三部分是藏品管理,第四部分是陈列展览,第五部分是社会教育,第六部分是开放服务,第七部分是安全保卫,第八部分是附录(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其中关于文物、博物馆领域相关国家、行业标准清单对当下文博领域开展工作具有更重要的参照意义。
藏品管理学是博物馆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本书力求全面反映当前博物馆藏品管理学理论研究若干前沿课题、热点课题的进展情况和博物馆藏品管理实践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管理相关案例,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藏品、藏品管理、藏品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问题,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则分别对具体问题及其原则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修订并增补了有关我国博物馆及藏品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新的实践及研究成果,同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本书以生动、令人兴奋的方式描绘了策展人及他们的研究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策展工作所需的聪明才智。作者兰斯?格兰德系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科研策展人,他通过自己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清晰透彻且不乏幽默地描述了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收集展品、开展科研工作,而在全世界探险的有趣故事,探索了研究和收藏的价值、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变化的生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本书的出版为广大读者认识和理解自然历史博物馆策展人的职责及其工作内容和方式打开了一扇窗。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两位著名艺术家合作编纂,由22位来自各国、各领域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共同撰稿,以新颖而独到的视角,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回溯、解读、剖析 策展 这一概念。通过梳理历史并分析各类典型案例,力图打破界限,使讨论尽可能不受学科、地域、族群、性别以及机构类型的限制。尽管在梳理策展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当聚焦当代策展实践时,无论其是否发生在文博或艺术场馆内,均被置于全球化语境中加以分析研究。 全书22篇文章在编者的排布下构成完整的有机体,共同对西方思想文化施加于当代艺术和策展领域的影响提出挑战,认为当代策展应有不同的解释,由此形成一场真正的全球性跨学科对话。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ZUI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第YI,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 好学求知之人 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 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展览设计》这本综合性书籍为展览设计原则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它描述了成为一名展览设计师所需的技能,包括制定展览设计纲要并与客户合作,关于平面、参观动线、布光和无障碍通行的设计原则,互动展览的最新信息,向客户展示设计师的想法,展览制作的实用性资料。其中视觉材料众多,包括数百张已展出的展览照片、概念图、计算机效果图、图表和信息表。所有本书内的信息都适用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展览,包括永久性和临时性展览,包含博物馆、画廊、游客中心、品牌体验、展销会和节日庆典。《展览设计》的第二版以新的案例研究为特色,展示了一些世界顶级设计实践的近期工作,并扩大了互动媒体部分,包括声音和影像。本书将为学生和新晋展览设计师提供有价值的专业指导和信息。
苏子曰: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本书取名 无尽藏 ,经由 达心适意 写形传神 诗歌绘画 法中尚意 书以学养 五个部分,选取宋元明清诸家名手笔墨丹青近150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名作,借此梳理文人画的千年脉络,延续苏轼书画艺术精神的简约丰美、意蕴无穷。
自2008年以来,每年12月,来自瑞士的合作伙伴都会与奥维尼埃的迈松?博雷尔基金会合作,在纳沙泰尔组织一次关于博物馆学当前问题的研讨会。在一周的时间里,来自全世界的博物馆学教授与博物馆馆长、文物专家、国际知名的策展人、文物修复师以及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与两所机构的师生一起,讨论研讨会列出的各项议题。2015年的研讨会的主题是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新媒体和新中介 ,来自传播学、法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和媒体心理学等众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企业界和文物修复行业的专家们也应邀从各自的角度参会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新媒体相关的展览、博物馆数字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护、文化中介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以及内容数字化的法律方面的问题,来说明 新媒体 的功能性和活跃性以及数字技术对博物馆的影响程度。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博物馆教育活动",包括展览教育活动,以及与研究及藏品相关的教育活动。重点研究观众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方法。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策展工作实践和现代博物馆使命的发人深省的书,堪称当今艺术专业人士和学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全书探索美国和欧洲当代艺术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群体展览、影像、(手)工艺、建筑如何影响其空间内的展览的性质等话题。 随着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注入,博物馆正在从收藏珍稀艺术品的禁地转变为观众友好型机构,通常专门举办旨在吸引观众的引起轰动的展览。然而,在这场巨变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成就了优秀展览? 美国皮尤艺术与遗产中心执行主任、费城展览计划主任葆拉 马林科拉邀请14位世界顶尖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撰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审视了博物馆展览制作的要素,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这些人士的专业背景,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是罕见和宝贵的;其思考与观察,无论是对耳熟能
本书从一位拥有近五十年工作经验的博物馆专业人士的角度,对博物馆及其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刻而坦诚的审视,内容涉及博物馆的基本构成和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日常运作和基础业务的方方面面。作者史蒂文 米勒结合自身在博物馆工作的经历,记录了他在处理博物馆专业问题时的具体措施,以及他对于 何为博物馆 博物馆为何而存在 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是从现实的角度解读博物馆整体构成与内部协作的实用书籍,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博物馆这一独特机构。
本书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本书主编段勇现为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中外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研究。本选题聚焦国内博物馆从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实践的转变,重在探索博物馆的智慧化实践之路,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智慧博物馆及其架构、智慧博物馆的技术伦理规范等,从实践上探索智慧博物馆与公共领域的融合、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等,从制度上研究智慧博物馆的管理、服务与空间建构等。该选题以清晰的脉络阐述了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及其前景,可作为文博专业的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