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物学是现代化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新兴领域。它的诞生不仅开拓了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视野,也为更好地使用多学科手段解决诸如人类健康等社会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力发展化学生物学,不仅是基础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赶超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所必须重视的战略方向。作为介绍这一重要新兴领域的基础教科书,本书希望能够更好、更早地把现代科学前沿介绍给大学生,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主导国家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十五章,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各方面基本概念、知识、技术和应用,包括化学生物学的分子基础、化学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以及化学生物学的应用和延展。强调化学生物学的系统知识和学科全貌,同时兼顾学科发展趋势和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本书是作者在讲授“应用电化学”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旨在既能反映应用电化学学科全貌,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在阐明电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地讨论电化学原理在各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反映出应用电化学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和实用性。《BR》全书共分为八章:电化学理论基础;电催化过程;化学电源;金属的表面精饰;无机物的电解工业;有机物的电解合成;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书中还列有重要参考文献和习题,以便于读者自学。
本书由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学校联合编著。系统介绍了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位化学中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反应性能与反应动力学,与生命过程相关的配位化学,以及配位化学在新材料、新领域方面的前沿进展。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与热点的介绍。每章后面都列有参考文献和习题,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与融会贯通。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配位化学与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放射化学专业与核化工专业本科生编写的教材,内容包括核物理导论、辐射防护、辐射测量及放射化学四方面的内容。全书共分15章:1. 绪论,2.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2. 放射性, 4.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 辐射防护,6. 辐射的探测,7. 原子核反应,8. 粒子加速器和核反应堆,9.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10. 放射性元素化学,11. 核燃料化学,12. 热原子化学,13. 核分析技术,14. 标记化合物的制备,15. 核药物化学。本书亦可供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术应用的生物、医学、核农学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新材料制备化学领域的科研进展和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实践,较系统地介绍了相关材料制备化学的理论、方法和实例。全书以纳米材料、碳材料、光功能材料以及复合材料为主要对象,围绕各类材料的制备化学问题,分成三部分介绍:部分是纳米材料制备化学,分别介绍了零维、一维、二维纳米材料,超分子材料及纳米矿物材料的制备化学;第二部分是先进功能材料制备化学,介绍了碳材料、稀土发光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功能材料制备化学;第三部分是复合材料制备化学,分别介绍了无机/无机复合材料、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化学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绿色制备化学。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对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制备化学问题进行重点阐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的放矢。本书实用性强,除了介绍先进材
《选矿概论》系统阐述了选矿过程(选前准备作业、选别作业和选后产品处理作业)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工艺过程,以及设备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应用范围。内容包括破碎作业及破碎机械、筛分作业及筛分机械、磨矿作业及磨矿机械、分级作业及分级机械、重力选矿、磁电选矿、浮游选矿、化学选矿、拣选及拣选设备、微生物选矿、选后产品处理、选矿厂设计、选矿工艺实践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选矿概论》可作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教学用书和参考书。本书可为煤炭、冶金、化工、建材、环境等专业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是为高等学校工程技术及管理科学各专业(除化工、材料、生物医学类)化学基础课编写的教材。其特点是取材精练,突出化学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反映学科发展趋势和*成果。 全书共11章,包括化学反应基本规律,溶液中单相和多相平衡,电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基础,化学与材料,非化工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化学与环保,能源与化学。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与消防,化学与日常生活,化学商品知识与营销。前4章属于化学原理部分,是本书的基础,后7章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既重大又贴近我们的属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即有专业性,又有科普性。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自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和营销人员参考。
本书是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工科)的专业必修课“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综合实验”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全书包含 4 个专题和 3 个附录。4 个专题分别为新能源(7 个实验)、新材料及环保技术(5个实验)、绿色合成化学(2 个实验)和现代色谱分离技术(2 个实验),共计 16个实验。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技术专题的实验内容按照材料制备、材料表征、产品组装、工艺优化以及性能测试等进行设计,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技术和工艺路线。实验内容涉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LED 发光、温室气体减排、工业污水处理和绿色合成化学等行业的技术,且凸显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涉及化学、材料、光电子、环保、医药及现代色谱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附录内容分别为应用软件简介、精密仪器操作使用说明及应用化学专业综
与主教材《基础化学》(第9版)相对应的十六章学习指导内容: 学习目标 、 内容要点 、 难题解析 和主教材的 习题详解 ,及十六章包含有与医学相关 学生自我测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4套 综合测试题和2套英文综合测试题及其参考答案 共七个模块的内容。
《化学与社会》(原著第8版)是美国化学会倾力打造,内容更新及时,新颖、前沿又通俗易懂。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围绕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和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讨论了其中的化学基本知识及化学所发挥的作用。对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全球变暖、水资源、酸雨、能源等问题,指出了其形成的根源及解决途径;对于目前大家都关注的能源问题,介绍了新能源,如核能、氢能、太阳能、电池等;对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塑料、药物、食物、营养、基因等,介绍了一些基础化学知识,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并对其潜在性和危险性做出合理的评判。 本书可作为非化学专业的大学普通化学教材,其主要读者对象为高中生和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还可以作为对化学感兴趣的人群的科学普及读物。
化工容器(几乎包括所有压力容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被广泛采用,受到国家有关法规的严格管理。本书主要阐述化工压力容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面向化工容器工程设计的需要,编写了如下各章。*章概论介绍了化工容器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设计的基本要求、材料特点、失效与安全、有关规程与法规。第二章中低压容器设计,中低压薄壁壳体承压后的无力矩理论(薄膜理论)、有力矩理论与边缘应力、圆平板理论、中低压容器的工程设计计算方法、法兰密封与法兰计算。第三章容器整体问题,阐述各部件组接成容器整体后出现的各种局部应力问题,如开孔与补强、卧式容器支座处的应力计算与支座设计、壳体上的局部应力、容器的结构设计原则等。第四章外压容器,阐述外压壳体的稳定性问题、外压薄壁筒体、外压凸形封头、外压法兰的设计计算。第五章高压及
《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水环境化学》一书针对水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注重原理和概念表达的严谨性,所用资料新颖。全书包括绪论,天然水体系的组成与性质,水体污染,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水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水中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过程和水环境修复化学共九章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的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根据医药学各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按照医药学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实际需要,综合基础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编写而成。内容包括医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涵盖安全知识、化学试剂、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基础性实验16个,综合设计实验11个,视频演示实验2个;共四个部分4个专题、29个实验;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强调医学化学实验基本技术,书后附有适用的附表。各院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时数选做若干实验。
《超高温碳化物和硼化物陶瓷粉体制备》为作者所带领的课题组近年来在超高温碳化物和硼化物陶瓷粉体制备方向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超高温陶瓷粉体的特性、用途、制备工艺和反应原理。《超高温碳化物和硼化物陶瓷粉体制备》主要内容包括:超高温陶瓷的性质、用途和当前制备工艺;碳化物、硼化物粉体制备新工艺的热力学原理;碳热还原-钙处理法制备难熔金属碳化物粉体工艺;六硼化钙还原法制备难熔金属硼化物粉体工艺;碳热还原-钙熔体硼化法制备难熔金属硼化物粉体工艺;钨、钼硼化物粉体的制备工艺;稀土硼化物粉体的制备工艺,以及复合粉体、高熵碳化物/硼化物粉体的制备工艺。
本书的创作主旨是:能够给读者提供较为详尽、广博的催化专业基础知识。本书首先以催化作用的核心??活性中心的本质、结构、性能及调变规律的认识展开,以期让人们了解关于催化作用在理论上的认识过程。继而讲述催化剂制备科学,试图从最常用的催化剂制备过程阐明其化学原理。最后介绍催化化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即氨合成化学、石油炼制化学、三大合成催化(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气化学、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环境催化及生物质催化转化。
本书共4篇16章,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风险,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和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新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污染物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生物标志物和生物风险早期诊断,以及全球关心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灰霾等环境问题,均在有关章节中进行详细介绍。为使化学与环境问题紧密结合,各章还穿插了“案例分析”,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思考与练习”。
《环境化学》(第2版)是在*版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年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保持了上一版的特色,共分为5章。第1章绪论;第2章水环境化学,包括天然水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相间作用、水污染、水处理等 ;第3章大气环境化学,包括天然大气的环境特征与化学组成、大气光化学、气溶胶化学、酸沉降化学、平流层化学、大气染污防治应用等;第4章土壤环境化学,包括土壤的形成与组成、土壤的基本性能、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及其修复等;第5章环境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基础、毒理化学基础、污染物的生物积累与生物转化、污染物的化学毒性等。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力求系统完整、简明实用。《环境化学》(第2版)可作为大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用大量的实例和图示,重点阐述胶体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全书分为如下5个部分:(一)胶体科学基础,包括第1、2、3、4章,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为胶体及胶体科学简介、胶体粒子的特点及其质量和尺寸的表征方法、胶体研究中常见的大分子体系的特点;(二)胶体体系的重要性质,包括第5、6、7章,分别阐述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现象、流变性质以及电动性质;(三)胶体的稳定性,包括第8、9两章,主要内容包括憎液胶体的抗聚结稳定性、大分子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四)不同胶体体系的制备及性质,包括第10、11、12章,主要阐述憎液溶胶的制备及生长规律、泡沫及乳状液的稳定性、缔合胶体的形成及胶束形成热力学;(五)习题及参考答案,包括各章思考题、第13章和第14章,其中第13章为附加习题,第14章为各章思考题/习题的参
本书主要介绍量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全书共8章,具体内容包括数学预备知识,量子力学导论,Hartree-Fock方程及自洽场计算,单电子和双电子积分计算,组态相互作用计算,微扰理论,耦合簇理论和约化密度矩阵理论。
《食品化学导论》一书专为高年级本科生和一年级研究生课程设计,有效地将物理、化学、结构生物学原理整合融入到食品化学教学当中。它力图了解化学系统的行为,以便更好地控制它们,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烹饪表现。书中提供了对食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新理解。书中探索了食品化学领域一些传统的主题和其他教材里没有涵盖的时兴主题,例如疯牛病、三聚氰胺污染、烘焙食物中丙烯酰胺、酒化学、过敏原、转基因食品以及目前对胆固醇食谱、高糖玉米糖浆和人工甜味剂的理解等。
本教材为全国中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本教材共十四章,分别是物质的量、溶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 配位化合物、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族元素、氮族元素、过渡元素等,并附有实验。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农药化学各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包括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农药剂型和助剂。书中叙述了上述各类农药的合成方法、结构与活性、作用机制、代谢过程以及有关有代表性的品种。全书共分六部分:1.总论,2.杀虫剂及其它动物害物防治剂,3.杀菌剂,4.除草剂,5.植物生长调节剂,6.农药剂型与助剂。 本书适合作为大学农药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宜于用做有机化学、应用化学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从事农药研究、生产和应用(植物保护)人员也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农药知识,并扩大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