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朵奇卡——一个女人的遭遇》是一部深刻剖析人性与成长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讲述了孤女涅朵奇卡的成长故事,她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她歇斯底里的性格,并使她无法区分现实与幻想。通过三段迥异的生活经历,涅朵奇卡从畸恋、虐恋中摆脱出来,实现了自我觉醒,逐渐成为一个思考深刻、性格独立的人。虽然这部小说因妥氏的流放而中断,但其所蕴含的人性探索与心灵救赎历程是完整的。陀氏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学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受困于家庭和社会桎梏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灵魂如何在苦难中寻求自我的救赎。这部作品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女性在破碎中追求完整的勇敢历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一年前,伊莎贝拉年幼的儿子深夜失踪,睡眠从此变成了她的梦魇。为了找回孩子,她开始调查身边一切可疑人物。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伊莎贝拉发现她曾经笃信的一切竟然暗藏层层罗织的谎言。妹妹溺水的真相是什么?艾利森的死因真的是药物过量吗?她深爱着的丈夫究竟是深情还是惯于操控人心?周遭的一切皆不可信,包括她自己的记忆……伊莎贝拉决心调查下去,无论真相终将通往何种结局。
《人间失格》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几篇代表作,除《人间失格》之外,还包括作者绝笔之作《Good-bye》和其他版本比较少见的《二十世纪旗手》《维庸之妻》《灯笼》《满愿》《美男子与》《皮肤与心》《蟋蟀》《樱桃》等。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196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再版时作了修改。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1949年,《风格练习》首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红玫瑰酒馆上演。1954年被改编成歌曲,在布鲁塞尔的口袋剧场演出。1980年再次被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演出,并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的改编剧目每年都上演,还产生了各种语言的变体和滑稽模仿,在文学杂志和互联网上流传。这本书已出版三十五种语言版本;其中,意大利语译本由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翻译。
17世纪的猎巫运动中,数不尽的男人、(尤其是)女人被冠以荒唐的罪名,施以酷刑,剥夺生命,成为资本与权力运作的牺牲品。本书以此为故事背景,讲述了黑人少女蒂图巴历经大半生的流离与苦难,坚韧地追求爱与自由,逐渐认清自我价值、走向觉醒的过程。蒂图巴的母亲在贩奴船上遭白人强暴,她便是这次“仇恨和轻蔑行径的果”,自幼不得母亲的温柔与爱抚。未满7岁时,母亲因反抗种植园里白人男性的侵犯而被吊死,养父在被卖往新买主的路上咬舌自尽,蒂图巴被赶出种植园,靠奴隶同胞时时救济,后由好心的老妇收留,开始学习治病通灵的法术。她以自己的双手愈人无数,却又被无端冠以“女巫”的恶名,抓进监狱……
《俄国经典中篇小说》由盛宁主编,冯季庆选编,关于这本书所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具体的社会意义,在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上又如何出类拔萃等等,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介绍了,我们还是请读者自己来品尝一下“开卷有益”的乐趣吧。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你翻开这本《俄国经典中篇小说》,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你都会从中发现一个与你的生活全然不同的世界,它一定会唤起你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当你阅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如果你对所读作品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还有遏制不住的兴趣,那你完全可以从任何一部文学百科全书或名著导读中,毫不费力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现在,作为读者的你,只需迈出这关键的步:打开本书,开始阅读吧。
这本书包括战后德国文坛巨匠马丁·瓦尔泽的《 惊马奔逃》和《梅斯默的想法》两个中篇。《惊马奔逃》是一部“反映人到中年人生危机”的作品,讲述 了中学和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赫尔穆特和克劳斯,分别与妻子在博登湖畔度假,两对夫妇偶然相遇,回忆 过去的美好时光。作品1978年甫一出版,即轰动德国文坛,跻入当年十大书之列,被誉为作者“最成 熟、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梅斯默的想法》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由许多微型故事和箴言警句组成 ,被评论界认为是作者的一部散文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梅斯默无疑就是作者的第二个自我,作者的目 的就是要写出“自传的第四维”。
二〇一三年母亲节,同是作家的女儿安妮·贾尔迪尼向儿子尼古拉斯·贾尔迪尼提议,一起编辑一本书。为此,尼古拉斯成了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的常客。他仔细翻阅外祖母卡罗尔·希尔兹留下的所有档案——她与女儿、朋友、学生的通信,散文,阅读笔记,评论文章和演讲稿等等,梳理出卡罗尔·希尔兹对于写作的种种思考,以《顿悟与启迪》为题结集出版。 本书难能可贵地传达出卡罗尔·希尔兹真实的声音,犹如与好友闲聊,不经意间反思着有关写作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写作?写作可以教授吗?促使读者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的动力是什么?卡罗尔·希尔兹说:“我一直想信小说关乎救赎,关乎试图理解人们何以成为他们现在的模样。”
本书收入西班牙语短篇小说24篇,由翻译家吴健恒先生从国外出版的种不同的西语短篇小说选中遴选并精心翻译、编辑而成。每篇小说都附有作者、作品简介(短评)。 这些小说题材别致,故事新奇、情节曲折,对于作者所处社会有很深的洞察和微妙的讽刺。 这些小说反映了西班牙语国家(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诸国)小说创作的风格特点及其文风嬗变的脉络,可以作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来看。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的第八卷,收入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的长篇小说《造反》(1924)《假秤》(1937)与短篇小说《一个虔诚酒徒的传说》(1939)。 《造反》通过一位伤残老兵的命运沉浮,展现出小人物在那个蕴含着巨大不公的时代的所面对的宿命,也让读者从中得以管窥战后的社会危机。 《假秤》通过一个检量官的遭遇,呈现了奥匈帝国边境的下级官员的境遇和民生百态。 《一个虔诚酒徒的传说》讲述了一个流浪汉的离奇经历,主角在信仰和享乐之间的挣扎,暗示了时代变迁下的人类命运。
《婚礼的成员》是《伤心咖啡馆之歌》作者、 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一座小镇,十二岁的少女弗兰奇是一个假小子,她的生活里只有爸爸、女佣贝莉尼斯和四岁的表弟约翰·亨利。步入成长期的弗兰奇感到孤独迷惘,她渴望去看世界,甚至去参军,于是让回来举行婚礼的哥哥和嫂嫂带她离开镇子就成了她 的心思。小说精准地描写了弗兰奇的孤独心理,包括家里的女佣贝莉尼斯以及小镇其他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语言精练,简洁、传神地描述了人物的情感波动,被称为麦卡勒斯 成熟的作品。
《界限之书》为埃德蒙·雅贝斯代表作之一,共分为四卷,分别为“未被怀疑之颠覆的小书”“对话之书”“旅程”“分享之书”。作为一部介于诗歌、散文、格言警句与哲学随笔之间的跨文体实验作品,本书是雅贝斯的沉思之作,也可看作他的自言自语。在形式上,文本属于断简残编型,思维跳脱、风格特异;在内容上,着眼于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思索和探询,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洞见。本书记录了雅贝斯对不可言说者的探求,并展现了在此过程中他与自我主体、身份以及写作行为的斗争。
关于这本书所选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具体的社会意义,在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上又如何出类拔萃等等,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介绍了,我们还是请读者自己来品尝一下“开卷有益”的乐趣吧。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你翻开这本《英国经典中篇小说》,阅读其中的任何一篇,你都会从中发现一个与你的生活全然不同的世界,它一定会唤起你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当你阅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如果你对所读作品的作者及相关背景还有遏制不住的兴趣,那你完全可以从任何一部文学百科全书或名著导读中,毫不费力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现在,作为读者的你,只需迈出这关键的步:打开本书,开始阅读吧。
2009年出版的《莉迪亚·戴维斯小说集》(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Lydia Davis)是莉迪亚·戴维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作品合集,收录了从1986年到2007年出版的四本重要小说集,集中体现了她的写作特色。本书包含该小说集的前两部分,即《拆开来算》(Break It Down ,1986)与《几乎没有记忆》(Almost No Memory ,1997),本集包含85个精彩故事。
《生活的事实(毛姆短篇小说精选)》收录十八篇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短篇小说精品之作。作者将人物角色置于广泛而鲜活的生活中,集中而生动地描绘了各个阶层的众生相,无情冷酷地揭露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命运的无常诡异。 这里有道貌岸然、虚伪自私、天性凉薄、口是心非的男女,有幻灭消逝的爱情、膨胀难息的欲望,也有难以弥合的分歧、光怪陆离的人际关系……世俗众生参差百态,人间短剧令人啼笑皆非。他戏谑讽刺地告诉你生活的真谛,又充满悲悯地讲着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