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从姜馨贺、姜二嫚的近千首诗歌中,精选各50首组成合辑,既有“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等广为传播的经典诗歌,也有《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等受到国际文坛关注、被译为多国语言的新作品。诗集作品风格鲜明,有姐姐姜馨贺诗作的沉静美好,充满哲思悲悯,也有妹妹姜二嫚作品的清新可爱,灵动机趣,这样“超乎年龄的佳作”(梁鸿鹰)、“无污染的诗歌”(伊沙),将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飞鸟集 精装典藏版 泰戈尔中英文双语正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畅销经典诗歌 文学名著尽现语言之美》 《飞鸟集 精装典藏版 泰戈尔中英文双语正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畅销经典诗歌 文学名著尽现语言之美》 自郑振铎先生将《飞鸟集》译介到中国以来,海内外中文译本据说多达十几种,以郑先生的译本 为经典。然郑先生翻译《飞鸟集》距今已近百年,当年尚不完善的中文白话文于今已有长足的发展;郑先生当年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其时的阅历和心境与泰翁写作时已届天命的年龄和悠远恬淡的心境或有一定距离。译者少年时亦曾笔耕不辍,梦想成为诗人;青壮时商海沉浮,与诗歌渐行渐远;人到中年,蓦然回首回归恬淡,诗又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译者而今的阅历、心境、诗意与泰翁或有了进一步对话和交流的可能。 于是译者尝试从诗境
《一日一诗》精选了365首贴合时节的古典之诗,主题多元,涵盖山水之趣、田园杂兴、思乡念旧、怀古伤今、赠友送别、修身养性等;每首诗搭配一幅意境契合、风致古雅的名家之画,一诗一画共读,倍增阅读美感;另有当代知名诗论家李元洛倾心品鉴,文字隽永,深入浅出,直抵作品的灵魂,带读者重新领略诗画之情、生活之美,在传统文化里,体察光阴的细微变幻,于日常生活中,感悟诗画的古典美学。 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品一篇字句灿烂的诗词,赏一幅古韵留香的名画,让传统的诗画艺术融入现代日常奔波忙碌的生活中,在清词古韵中寻觅一份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雅趣、生存哲学,收获一刻属于自己的惬意、静谧的时光。四季如歌,每日读诗,愿日日自然适意、与众不同。
《唐诗百话》是我国蜚声中外的作家、翻译家和编辑家施蛰存先生研究唐诗的经典著作。本书收入讲解唐诗的文章100余篇、唐诗近300首,按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编排。施先生结合作者情况和相关社会背景、历史知识的介绍,分别对每首诗歌进行分析、考据和讲解。 《唐诗百话》自面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热烈赞誉,耶鲁大学等名校也将本书作为汉学研究课程的教材。本次重版,将施先生原先考虑拟作十余次修改的记录,得以按先生之意在清样上逐一予以修订,又蒙先生非常信任的台湾著名诗词研究学者林玫仪教授,惠寄经施先生和她均详予审读过的繁体版《唐诗百话》,于是以上述两种版本再次予以全面严谨详尽的审校,从而完成了更为完善的《唐诗百话》新版本。
《张猛龙碑》立于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现碑在山东曲阜孔庙里。是纪念张氏于任鲁郡太守期间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并兴建学校,学建礼修,一时风教反正,境内大治。当时佞佛盛行,张氏却能力排迷信,施行礼乐教化,实属可贵。郡民遂为感念他的德治之功,作清颂石碑而记之,永失流芳。此碑碑文二十六行,每行四十六字,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十二字,完全方笔。 本册为《诗选系列》之一,集北魏《张猛龙碑》字读写唐诗。《张猛龙碑》笔力雄健清竣,点画方劲浑厚,被誉为北碑,广为书法爱好者所喜欢和推崇。本册选取李白、贺知章、杜甫、王昌龄等七言绝句15首,并加注白话诗意解读,在写诗的同时,欣赏诗情画意,能满足人们在传统艺术学习和鉴赏中的多方面需求。此外作品书写样式和米字格的引入,为初学者带来了
本书所收内容,已发表的均保持发表时的原貌。经作者修改过的论者,则采用最后的修改本。未刊稿主要依据作者手迹录出。本集所收已刊、未刊著述均予校订,凡是事例不一或论述倒衍文字皆作改正。引文一般依现行点校本校核,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尚无点校本行世的史籍史料,大多依通行本校核。少量作者批语、论述仅针对原版本而来,则引文原貌酌情予以保留。以上改动均不出校记。凡已刊论文、序跋、书信等均附初次发表之刊物及时间,未刊文稿书量注明写作时间。根据作者生胶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书中讲解了寒柳堂集、金明馆业稿初编、金明馆业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登稿、柳如是别传、诗集、书信集、说书札记一集、说书札记二集、说书札记三集、讲义及新稿等
《英美诗歌选读》涵盖了英美两国的许多经典1乍品,全书共十七个单元,前七个单元按照诗的基本构成要素和诗的类别来编排;后十个单元按照诗歌流派和重要诗人产生的时间顺序来编排,从古典主义诗歌到当今英美诗坛的发展潮流一目了然,自成体系。该教材注重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每个单元包括四个部分:Ⅰ作品选读;Ⅱ文学知识;Ⅲ补充阅读;Ⅳ研究指南。编者本着从实践(即选读)到理论(文学知识),又从理论(文学知识)回到实践(即练习与课外拓展阅读、研究指南)的认识论原则,在每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先从文本欣赏示范,后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再提升到相关的文学理论层次,然后提供补充阅读,由学生当堂操练,延伸到课外的阅读、研究和写作。这样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阅读理解与作品分析、文本阅读与理论提升、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
《唐诗鉴赏辞典》以唐诗的发展脉络为序,对唐诗进行了编排。所选诗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的总体风貌。书中还对每位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注释用于疏通诗义,力求简洁准确;鉴赏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包含众多大家对诗作的评价,有助于读者朋友体会诗作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
《朦胧诗经典》简介: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新思潮,朦胧诗“崛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个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时代,思想解放是时代的主基调,朦胧诗则是诗界的思想解放之声。朦胧诗在艺术维度和精神维度上全然不同于当时的主流诗歌,它大量使用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它肯定个体存在的价值……这些使它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因对于当时主流诗坛的叛逆,朦胧诗在诗歌界引发激烈争议。三十年来,随着朦胧诗完成了它的经典化过程,它在诗歌史上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在这一过程中,学界对于朦胧诗的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北岛、舒婷等著的《朦胧诗经典》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收入了众多为读者传诵的朦胧诗经典之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较精简的选本。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中唐以后逐渐有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而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等。这些别名均始见于宋人文献。 词起源于民间,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与当时新兴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传入的音乐有密切关系。古人多认为词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近体诗。这是因为二者均是较整齐的五、七言句,配乐时需依曲调的长短曲折增减诗句的字数而成长短句,宋代朱熹、胡寅均持此论。但这只是局部情况。古乐府及近体诗之可歌者大都是先作诗,后配乐;而词则是先有曲调,再按调谱填词,其长短有固定格律。而且按乐填词现象在隋唐以前就出现了。南朝梁武帝有《江
本书从近百年的诗歌作品中,精选出180余首优秀诗作,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有为当代诗人推崇的,能够使读者一窥新诗创作最高水准的佳作;既体现出我们对诗歌艺术价值的特别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对已往诗歌史的观服,以及对当下新诗创作的关注。独具匠心的编排,更曲折影射出近百年新诗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因此,本书可谓通过诗歌对中国社会近百年的沧桑巨变做了一个很好的艺术的总结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