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方法的研究是学科成熟和深化的标志,在欧美国家有关人文社科方法论的研究已经进入专业细分、操作性强的背景下,不少中国学者也认识到不重视方法研究将不可能推进学科进步,并由此加强了方法及方法论的研究。这本著作,围绕设计艺术学研究的方法,从设计艺术研究的范畴、特征、方法体系、文献综述,以及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诸多方面作了细致、深入的阐述,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可以说是一本有益于设计艺术研究入门和深入下去的重要教科书。
有几位相熟的读者批评说,近年我所出的三五本“书”,还算《纽约琐记》尚可读。这本书是我纽约生涯的结账,初事写作的开端……我的生活因这本书从此转向,出现新地带。 我早已不再是那个在博物馆凑近名画合影留念的青年,回国数年,也和那位《纽约琐记》的作者日渐疏远:写作使我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醒在自己不同的书中,暗暗惊讶域外和家国怎样深刻地改变并重塑一个人。 初版分为两册,下册多是访谈、杂稿与中国话题,本次修订删除,同时大量增添图片,彩色印制,封面重新设计过。此刻尚未见书,我已先有点欢喜的意思了。
林和靖作为历史上的隐逸诗人之一,历来为学界所重视,有关其生平事迹、隐逸行为及诗词艺术成就的研究已相当深入。 关于历代曾创作过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之画家的生平事迹和艺术特色等的研究也可谓硕果累累。[2] 对历史上某件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个别研究也不乏值得关注的成果(参见后文)。但对历代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做整体性、成系列地考察研究,就笔者所知,目前学界还尚显薄弱。因此,本书不揣谫陋,试图为改变这一状况做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贡献一些自己的心得。 笔者以为,对林和靖隐逸主题画作的探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1)通过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对林和靖事迹/典故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林和靖生平及其与西湖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为文化意象概念之运用于绘画史研究提供新的、富有成效的例
本书代表了费诺罗萨等学者以及在费诺罗萨影响下的美国各大博物馆馆长对东亚艺术的鉴赏模式,奠定了亚洲艺术的西方标准,内收录比奇洛(William Sturgis Bigelow)、莫尔斯(EdwardSylvester Morse)、韦尔德(Charles Goddard Weld)等人珍藏的东亚佛教艺术、浮世绘和水墨画作品百余幅,详细阐述了中日艺术史的轨迹和几代美国人的东亚艺术品位。
本书是本写给大众看的现代艺术入门书。本书用最浅显的方法,以及亲和力的图文说明,介绍现代艺术的发展,让读者找到欣赏的方法和乐趣。本书让读者认识30个1870年迄今最关键的艺术流派,例如野兽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等,鉴赏85幅选自世界艺术美术馆珍藏的经典杰作,认识110位重要的现代艺术大师。其中既包括作为现代艺术诞生之初的印象派作品,比如莫奈与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包括后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杜尚等人为代表的先锋艺术作品,还包括了一些21世纪前后以新媒材为表现手段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学习现代艺术,追踪进展,本书还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全球艺术网站链接。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在18世纪,由于一种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共鸣,艺术家们开始互相分享各自在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和发现,于是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认可,并采用与对方相似的审美态度与观点,一起交流特殊的绘画技巧,为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共同努力。《艺术流派鉴赏方法》交代了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审视和考察。
动物与人的分别不是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或少、高级还是低级的问题。“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进化理论认为,人类在所谓的“进化”的道路上走得比其他动物快了点,但谁又不可以说,只是别的动物选择了不同的方向而已呢?我们都来自海洋,然后在某个路口分道扬镳。它们是昨天的我们吗?它们可能是明天的我们吗?它们是否具备着我们希望拥有的品质?它们是否掌握我们探求的答案?互为敌手,又似老友,在物种的藩篱两头,长久凝望。这就是人类与动物的关联…… 本书为“艺术与生活经典系列”丛书之一,为你解读人类与动物的艺术世界。
《随息居饮食谱》,王士雄著。成书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共收载饮食物369种,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等7类。每种物品之下,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分述。有异名者,一一注明。
作为20 世纪杰出的美国雕塑家,大卫 史密斯(DAVID SMITH,1906—1965)是强有力的革新者。通过在艺术家工作室中引入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焊接技术和诸如钢铁等材料,他彻底改变了媒介的可能性。因此,史密斯能够把金属处理成极富想象力和多样化的构图,确确实实地用金属“在空间中画画”。史密斯制作的分层平面和充分抛光或上漆的表面把抽象雕塑带到了新的高度,要知道雕塑在他之前还是一种具象的表现方法。史密斯深居简出,他把工作室和铸造间建在纽约州北部阿迪朗达克山脉的博尔顿渡口地区,周围的田野里满是他纪念碑式的建筑。尽管他主要被看做雕塑家,这本书还不可多得地介绍了史密斯丰富的素描、速写、文章和摄影照片。
本书是本写给大众看的现代艺术入门书。本书用浅显的方法,以及*亲和力的图文说明,介绍现代艺术的发展,让读者找到欣赏的方法和乐趣。本书让读者认识30个1870年迄今关键的艺术流派,例如野兽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等,鉴赏85幅选自世界*艺术美术馆珍藏的经典杰作,认识110位重要的现代艺术大师。其中既包括作为现代艺术诞生之初的印象派作品,比如莫奈与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包括后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杜尚等人为代表的先锋艺术作品,还包括了一些21世纪前后以新媒材为表现手段的作品。 为了进一步方便读者学习现代艺术,追踪进展,本书还提供了丰富全面的全球艺术网站链接。
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本书收录了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70幅素描、60余幅建筑草图、近300百封信件及77首诗歌。 在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数百封信件汇聚成的时间之河中,我们可以看到米开朗琪罗跌宕起伏的一生和对艺术创作锲而不舍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这位艺术大师不为人知的痛苦与孤独。 书中还精心挑选了米开朗琪罗77首造诣颇深的十四行诗,其中蕴含着他对信仰、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的深刻见解。
理查德埃斯蒂斯(RICHAED ESTES,1932— )的绘画作品已成为美国当代写实主义画派的标志性作品,并为他奠定了他所处时代的杰出写实主义画家的地位。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照相写实主义蓄意对当时在美国艺术界所盛行并占主导地位的抽象派绘画加以嘲弄。而埃斯蒂斯就走在这股潮流的前沿。这一派生于摄影术并在其启发下获得图像的新艺术风格,出现在甚至连绘画的存在性都正受到现代艺术批评家挑战的时期。 埃斯蒂斯的绘画作品看似简单的画面不过是一种有意的蒙蔽而已。它们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把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并不是我们所经历感受着的世界,也不是用相机所拍摄的世界,而是一个艺术家用自己的思想去表现,去重建的世界。这一新的专题创作以他早期用诸如玻璃窗和高度抛光汽车这样的反射表面去描绘城市生活的作品为开端,接着
一笔一画、这个字那个字、颜真卿、柳公权、黑黑白白,陪我度过了无数晴窗松影和静夜昏灯的时光,摩挲着宣纸棉纸毛边纸不平滑的表面,就像抚摸老友的手掌。这其中,有多少眷惜、多少温情!濡墨使笔,在纸上画来画去,墨痕映带出来的,不只是一个字一个字,更是一种心境、一幅画、一种感觉,裹着我深入悠远的记忆!我写字只是抒情,从不苦练,遂也不再有什么进境。“少习若天性”,那些点画使转,于我殆如本能,便如用筷子挟菜吃饭,随手搦管,如亲故人。写字写得玩,不必矜肃以对,也即因此而得孔子所说:“游于艺”之趣,而少了点俗气匠气。玩须有玩兴,且须有与生活搅和的热情。搅和不会成为艺术,但能使生活艺术化,不再刻板、不再紧张、不再装腔作势。
到底什么是中国画?现代人要如何才能欣赏和理解中国水墨?古时山水中的深情,在今天,是否依然会和你我产生共鸣?思索着这些问题,爱撸猫爱画画的菁菁再次启程,重返纸上山河,从彪悍的蒙元,一下子讲到大清灭亡,闲侃三代水墨,勾勒700年山水画史。 山水画走到元明清,文人山水已成主流。所以这一次,菁菁甄选了25位极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你将看到:前朝皇族本朝官儿的赵孟頫、洁癖到如厕铺鹅毛的倪瓒,被星爷玩儿坏了的唐伯虎,九次不死、杀老婆却一击必中的疯子徐渭,“雅俗共赏”的任颐、吴俊,“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艺术天团。在惊心动魄、妙趣横生、暖心煽情的往事逸闻背后,你将看到为何文人能代替职业画家,成为国画主力的真正原因;看到山水的精髓,文人的心。 菁菁说:画画得好的人,是因为他们
本书编入一九二〇年至今将近一百年内在中国发表的与比亚兹莱有关的各种诗文,以发表时间先后编排,且悉依原貌。全收收录郭沫若、郁达夫、鲁迅、周作人、邵洵美、滕固、梁实秋、叶灵凤、唐弢、姜德明、李欧梵、董桥等25位中国现当代作家、艺术家关于比亚兹莱及其艺术评述的35篇文章,如一位作者入选作品不止一篇,则合并排列,依先发表者为准。 英国19世纪的天才艺术家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 1872—1898)尽管寿命不长,作品不多,但其影响却非同小可,对中国现代作家也影响深远,特别是其颓废的人生情调和唯美的艺术风格,更是深受郁达夫、叶灵凤、邵洵美等一批作家、艺术家的耽恋膜拜,鲁迅、田汉、郭沫若也都对他推崇备至。这股比亚兹莱旋风确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艺苑的独特现象,因此,比亚兹莱在中国的这段介绍、传播、理解、接受
《费顿·焦点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通过研究沃霍尔的工作室—的"工厂"的发展变化,以及他在电影和大众传媒“偶发艺术”领域的各种尝试,旨在对这位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进行一个完整的介绍。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1987),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预示着我们对大众传媒形象的视觉感知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对名望和财富的追求中,沃霍尔把自己也塑造成一个大众传媒的超级明星。《费顿·焦点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对沃霍尔的整个艺术生涯作出了一个全面的评述,主要探讨了他从20世纪50年代的商业插画家为创作起点,到60年代的波普明星,从70年代上流社会的肖像画画家,到最后的十年间,把艺术创新和创作中令人惊叹且精妙绝伦的多种创作技巧加以融会贯通的创作历程。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