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物奇谈》是西方已知最早的彩色海洋生物图鉴,首次出版于1719年,由荷兰出版商路易·勒纳尔整理编纂,收录了460幅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诸岛屿)海洋生物彩图,包括鱼类、甲壳类、节肢动物等。这些精美图画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生物的独特认知,提供了大量宝贵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生物多样性,是18世纪重要的博物学和艺术著作。现在,《海物奇谈》首次以中文版与读者见面。书中生物均按照现代生物分类法(林奈二分命名法)重新定种,亦在版式设计上做了优化:书页正面为原版图版,反面为中文译文,在完整保留原书风貌的同时提升了科普功能性。读者可将此书作为艺术图集收藏,也可以此为起点,解锁更多海洋生物知识,开启海洋奥秘探索之旅。
敦煌研究院六十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调查与研究、基本上弄清了敦煌石窟“是什么”的问题。但“为什么是这样?”则还有待于研究。我们知道同样是源于佛教的内容,印度、中亚和中国表现的是大不相同的,即使是在中国境内,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的表现也是各有不同。我们从佛教经典考证,可以弄清楚石窟壁画和雕塑的内容。通过历史考古分析,可以探明其时代。至于同一内容为什么会有迵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就牵涉到美术史和美学等问题。 赵声良是学美术史专业的,这本书就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对敦煌艺术的探讨,内容涉及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以及敦煌写本书法艺术等方面。
中国书画每以天趣称神妙,所谓鬼神使之非工力者。天趣也,非得之于人,实受之于天。所谓天者,契机也。融情、景、机、趣于一炉,赖人以发之;趣者,必先究其情,穷其性,牵其机,尽其态,八面来风,涉笔成趣,耐人寻味,曲尽其妙者也。隋有不容己,趣有不自知,是不期然而然,物我两忘,自然流露。诗云:松风涧响天然韵,抱得琴来不用弹。此等境界非拘执于斧斤者可以梦见。陶渊明有句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物我交融,令人神往。
作为“思想者”,马格利特的形象因难以靠近而时常被低估,这与他作为“艺术家”所获致的起伏不定的估价不相一致。“艺术”与否并非他思考的问题,如同他宁肯选择伦理学而不去选择美学一样;他思考的是思考本身,换句话说,图像开始置换思想的位置或者相反,从而决定性地调整了图像的定义。这足以说明他被低估的程度。哲学据说起于“惊异”,问题也因之而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史可被恰如其分地视为针对惊异的一连串的“解释”,而问题在于不去解释。“重言式”之所以是有意义的,正是因为它没有意义。本书不是对马格利特的解释,反倒试图忠实于他的思想。
这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初版于1927年,它清晰,敏锐,具有高度的原创性,现在已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典范之作。弗莱本人就是一位画家,他拒绝当时流行的批评模式,提出形式而非内容才是艺术最基本的表达元素。塞尚的作品最切合弗莱的理想——对自然的一切方面赋予形式的表达。在此书中,弗莱既努力探究塞尚艺术风格的发展进程,同时也精密细致地推敲个别作品的内在构造机制。其结果是一部文采斐然、生动活泼的书,对画家和学习绘画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技法方面的价值,它还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真知灼见的洞察,展示了塞尚艺术不可思议的魅力。弗莱的生前至友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认为此书是弗莱最伟大的作品。
《论绘画的绘画:一种艺术机制与普遍性认知》是一本关于“元绘画”的著述。 “元绘画”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画中画”问题,而是能否在“形式/图像”与“意义/观念”之间开启并提供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变动的、临时的。也因此,它取消了媒介性的划分,回到了唯名论意义上的一般艺术的概念范畴。当然,这样一种理论探索,实际上也是基于当下身份政治和被主体化模式逐渐式微这一背景,意在尝试一种新的国际艺术对话和重建新的主体的可能。
华三川先生的仕女画被人评为“画中有诗,画外有意”,他作画时感情磅礴,气在笔先,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华三川绘新百美图》是仕女画集。中国的仕女画可以追溯到唐、宋之前,时代的变迁、社会之更迭,一代又一代杰出的画家都承前启后推出代表那个时代的道德规范和审美观念的力作,而得到后世的崇敬。
《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最突出的特点是整体评析分量重,其闪光处主要在评析方面。评析着重对原著所涉的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独特的术语、命题,进行深入、扼要的梳理、解释、分析和评论。原文的思想、理论是论述的重点。必要时要揭示其学术渊源、理论价值对当代的影响,或对某些理论、范畴、命题和理论体系从古今、中西的对照中加以论析。对有争议的命题、思想观点,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摆出各家观点进行辨析、分析和论断。重点为编撰者客观、正面的评析。本册隋唐五代卷将为你介绍隋唐五代的绘画理论发展。
周作人形容《幽梦影》:“既是那样的旧,又是那样的新。”这话放在鱼山的画也恰切的。少有人像他一样把古老的园林、山水、居游生活画得如此清新可亲,也少有人的画作像他的一样既有水墨的古韵,又有当下生活的妙趣。他笔下的先生童子,逍遥自在,“怀拥山石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每一幅画都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造境记》是鱼山迄今为止本自选代表作合集。“幻园”、“山间”、“草间”、“字间”,四个系列首度结集亮相。他也将首度在这本书中谈创作时的思考,谈多年来游历山水园林的见闻,谈画画的苦乐,谈造园的理想。画中那些无边的想象,或可从他的文字里寻找到一点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