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由高居翰所著,高居翰教授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画家生涯(传统中国画家的生活与工作)》是在1989年加州伯克利的研究生专题研讨班和1991年的哥伦比亚普顿讲座的基础上扩充而成,讨论传统中国画家,尤其是宋末以来画家的生活与工作,从社会经济角度观察中国绘画从早期到晚期的重要转折。
《长安笔墨/阿莹论画》为作家白阿莹所著画学论著,系统详细对长安画派进行了阐述,内容涉及长安画派诸多名家,如徐庶之、刘文西、赵振川、王炎林、何海霞、方济众等。
这是一本独特的书。作者以哲学的思维、史学的态度、艺术的情感、诗歌的语言,如秋水一般,漫述了一个人(黄公望)的行旅,一幅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一个季节(秋天)的风景,一个汉字(“望”)的蕴涵。
真希望我能跟凯蒂一样。她吃那么多,居然还能一直那么骨感。” 朋友一句漫不经心的“赞美”,让正值青春期的凯蒂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直到凯蒂在镜子前发现自己是可以长胖的那一刻开始,这颗种子才逐渐生根发芽,长出一枚枚可以在她吃饭时引爆的定时炸弹。不断变化的体重数值,饱受厌食症折磨的身体与心灵、家人和朋友的顾虑与担忧……这一切都让凯蒂深陷负罪感,并深信自己的言行是如此致命。而就在痊愈之路出现一线生机的时候,她最信任的人——那个让自己重新接受食物的心灵导师,却用罪恶之手一把将她拽回到无尽的黑暗中…… 作者以手绘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挣扎与痊愈的真实故事,描绘了一段深陷“禁忌病”的过程,揭露了无能者趁人之危的恶行,同时,又鼓舞着所有相信幸福终会到来,并为之默默努力的人们。
“在某种程度上,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基于日本艺术……”——出自凡·高于1888年7月15日写给弟弟提奥的信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军舰驶入江户湾,强硬地打破了幕府闭关锁国的状态,也推动日本艺术沿着港口涌向了海洋的彼岸。陶瓷、珐琅、漆器、丝绸乃至浮世绘,这些充满东方风情的艺术品在西方的大型展览会上一经展出,便迸发出灿烂的光芒。 众所周知,凡·高一生都痴迷于收藏浮世绘,但他并不是专享一位被日本艺术吸引的西方画家,劳特雷克和莫奈等人也为之深深着迷。虽然这些巨匠大多一生都未曾踏足日本,却在多幅作品中留下了对日本艺术的喜爱与致敬。 19世纪日本艺术究竟是如何飘洋过海,使印象派觉醒,甚至促成西方现代艺术的诞生?本书将为您介绍,艺术目前这段震撼人心的东西方艺术的永恒邂逅。
本书汇集恩斯特·海克尔百幅极具代表性的博物画作,不仅有众多海洋生物,还包括蜂鸟、羚羊、猪笼草等陆生生物。他运用细腻的笔触,精巧的构思,精准捕捉生命的动态之美。图版中所呈现的繁复、对称的构造,对新艺术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当时的艺术家提供不竭的灵感。他们的创作将自然科学与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