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孙震生老师自己于工笔画的感悟、步骤图详解、大量近期力作的整体与局部几个方面来全面展示当前画坛少主孙震生老师的艺术成就。孙老师为何家英老师的入室弟子,承其衣钵,将其开创的工笔人物推至新境。我期待更多年轻有为的实力派画家在当代喷涌。 《画境:孙震生工笔人物画探微》适合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专业团体细细品读。
在中国绘画中,扇形画是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文献记载,东晋王羲之曾为老媪书扇,还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在唐代名作《挥扇侍女图》中,也能窥到扇面画的一丝踪影。到了宋代,随着山水、花鸟画逐渐成熟,徽宗皇帝酷爱绘画,文人也积极参与绘画,当时扇面画盛极一时。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出水芙蓉图》、《白头丛竹图》、《山茶蝴蝶图》、《夜合花图》等都是扇形作品,但多为团扇类。后来文人雅士多喜爱折扇。它携带方便,可出入怀袖,在扇面上挥洒笔墨,既可吟咏性情,又可怡情养性,所以折扇又有着“怀袖雅物”的别号。
本书主要从孙震生老师自己于工笔画的感悟、步骤图详解、大量近期力作的整体与局部几个方面来全面展示当前画坛少主孙震生老师的艺术成就。孙老师为何家英老师的入室弟子,承其衣钵,将其开创的工笔人物推至新境。我期待更多年轻有为的实力派画家在当代喷涌。 《画境:孙震生工笔人物画探微》适合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从事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专业团体细细品读。
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花头端庄大方,富丽堂皇,,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我国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的牡丹最负盛名。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画卷。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好似仍在耳边回响。《李怀臣工笔牡丹》收录其工笔花鸟画作品多幅,可供绘画爱好者或美术入门者学习、借鉴、临摹之用。
艺术是心灵境界的表露,在画家张贤明的工笔花鸟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他的作品传达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分析作品,可以看出,张贤明在感受自然、发现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在平凡、朴素的自然中,提取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以自己的眼睛选择与心灵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翔的蝴蝶,特别是在这些意象之间营造出的湿润与空气感,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力,它们蓬勃着、运动着的情趣十分动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从容的美感与诗意,另外,在朴素、自然美感的表象背后,透出画家的苦心经营与不倦的求索精神,尽管画家描绘和表现的不是奇花异草,也不是珍禽贵鸟,却都被他注入浓
此书虽为工笔花鸟画教学解读物,但希望大家不要纯从工笔花鸟去看。因为艺术题材的样式在一个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生涯中,不是最关键的。 一个的艺术家,他的能力和他的能力所体现出来的基础是多面的。以偏概全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忽略了生成大树的土壤。如同金字塔的建筑,其座越宽大,则上面的建筑堆举得就越高。许多初学者想走捷径,却不知捷径是要有丰富而深刻历来检索的,不然即或入了门,要深造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孤立地看,工笔花鸟画的学习和创作是个独立的范畴,但事实上它包容了许多花鸟学科以外的知识。而色彩、素描、构图、速写、平面构成、透视、人物、山水多学科对花鸟画而言,不益,而且有时就是其创作基础的必须。 历史上许多的画家大多题材面宽,手段亦多样,这与他们知的深度和训练的广度、难度是密切相关的
“时代丹青·2010中国工笔画名家作品展”于2010年6月26日至7月25日在浙江人民书店艺术中心举行,它汇集了全国工笔画界影响力的41位工笔画家的代表作或作品,多样的题材与风格,共同演绎着精致的美学内蕴与文化风范。雅致的杭州、精美的作品,对工笔的精致品味,从翠盖红妆的西子湖畔开始……
白描禽鸟的笔墨运行规律是:禽鸟的嘴、眼、腿脚均用浓墨细线勾勒,禽鸟的羽片明显可辨者用鳞片法淡墨勾勒,宜虚起虚收,切忌顿挫过度。羽毛虽密聚,但羽片模糊者,宜用单笔细线丝毛法表现。在体感明显的转折处着笔丝毛,每一笔线即使很短,也要用“虚实虚”的运笔节奏去处理。在禽鸟的形体高凸处如前胸、上背,羽毛组织重叠厚实,宜用浓墨密线表现;若在禽鸟的身体低下处,如后腹下背,则羽毛的排列宜浅淡稀疏,而禽鸟的形体轮廓则宜用短线断续画出。 白描禽鸟是学习工笔、没骨、写意等各种中国画禽鸟画法的基础,初学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始可终身受益。《毕彰老师讲国画——工笔禽鸟白描技法》另选宋人花鸟精品十三幅,以白描形式表现,以备读者研习宋人花鸟原作时参照。
白描是中国画的一种,古代称之为“白画”,是一种技法形式的名称,通常也叫“线描”。它区别于重彩和浅绛,用毛笔墨线勾画对象轮廓,有时也可渲染淡墨。其特点是造型肯定、洗练、明确。它的艺术语言丰富,线的长短、粗细、方圆、曲折、疏密、虚实以及用笔轻重、顿挫、刚柔等各种节奏变化都是它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国人物画发展最早,历代许多人物画都有非常好的线描。而白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形式则始于宋代。李公麟更把线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传世的白描作品有《维摩诘演教图》、《五马图》等。此外,还有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图》,梁楷的《六祖撕经图》;元代张渥的《九歌图》;明代陈洪绶的《西厢记·窥简》、《屈子行吟图》、《水浒叶子》,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清代任渭长的《剑侠传》、《列仙酒牌》,任伯年
艺术是心灵境界的表露,在画家张贤明的工笔花鸟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他的作品传达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以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享受。分析作品,可以看出,张贤明在感受自然、发现自然与表现自然中,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在平凡、朴素的自然中,提取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灵感与创意都来源于大自然,以自己的眼睛选择与心灵契合的情景、物象——枝叶穿插的野花、纵横交错的草丛、栖息的禽鸟与飞翔的蝴蝶,特别是在这些意象之间营造出的湿润与空气感,使画面表现出自然的生命活力,它们蓬勃着、运动着的情趣十分动人,这是一种极其自然、从容的美感与诗意,另外,在朴素、自然美感的表象背后,透出画家的苦心经营与不倦的求索精神,尽管画家描绘和表现的不是奇花异草,也不是珍禽贵鸟,却都被他注入浓
朱兴华,1958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中国共产党党员。1975年2月高中毕业后到沧州市南陈屯公社大和庄大队插队务农;1978年2月任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国画专业学习四年;1982年2月大学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 1989年9月至1990年11月在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第三期研修班学习,曾受叶浅予、何海霞、刘凌沧、潘禁兹、白雪石等前辈指教。1993年7月获副教授任职资格,1996年7月获教授任职资格。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家协会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校骨,河北师范大学骨,河北省艺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从事专业:工笔人物画教学和创作。
工笔花鸟画历史悠久,因其贴近生活的绘画题材和工致典雅的艺术面貌受到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刘阔工笔花鸟画技法(花卉篇上)》体例清晰、内容翔实,由简入繁,在严谨的造型和设色基础上系统教学,使工笔花鸟画表现手法既传统又具有新意,对于学画者学习工笔花鸟画,有正本清源、触类旁通的功用,《刘阔工笔花鸟画技法(花卉篇上)》是学习和研究花鸟画技法的用书。
《白描花卉:月季》写我们在生活中最经常看到的花,可能就是月季了。它几乎是一年四季月月开放的。正如宋朝杨万里赞美月季的诗中所云:“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在我们左右经常一路伴着月季,似乎春夏秋冬都失去了变化。月季花香气袭人,又非常艳丽,而更多的是那种平易近人,天天陪伴着我们生活的熟稔和亲切。这种亲切应该是自古至今的,因为月季是中国原产的花,两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栽培它并美化我们的生活了。而,岁月的波折,四季的轮回,生活节奏的紧张加快,更加使我经常把这些随时陪伴的美丽忽略,甚至到视而不见的地步。但看到桂徵先生的月季写生,忽然发现自己好像很久没有细细观赏这种美丽的植物了。一双能够发觉美的眼睛,一颗能够体验和欣赏美的心灵,总能发现身边有一些美的东西,并且会感受这种美,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雷苗卷》。
纪淑文,辽宁省人。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美展并获奖。1992年中国画《清香拂醉》参加全国首届花鸟画展,1995年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美展。现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美协辽宁分会会员,锦州美协常任理事,锦州画院特聘画师。 邱皓,辽宁省人。现为职业画家,锦州美协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内展览。 邱月,辽宁省人。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系。现为职为画家,锦州美协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内展览。 近年来,纪淑文与两个女儿合作,画风有很大改变,融入了西画的优点,做到了中西合璧。其特点是宏观深远凝重、气势博大,微观细腻精湛。作品清雅宜人,淡彩高雅、晶莹剔透,重彩凝炼、浑厚而不腻。每幅画面都能意境幽远,气韵沉雄,情趣盎然。处处洋溢着天地
方政和运用具象的造型语言,通过自身文化修养和主体精神的浸入,构成其作品静谧、深远、富丽的品格。其作品表现出来的对形式、结构和用线、用色的把握,显示了他的艺术感悟,形成了他艺术语言触动人心灵的魅力。此外,他重视工笔花鸟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艺术创作表面形态上进行探索,而且通过花鸟画的表现使其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中,从而使艺术语言在创作过程中得以张扬和释放。
此书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向读者介绍了工笔绘画所需要的颜料的特性与配色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用图例的方式介绍了工笔草虫的结构形式,然后以不同品种的草虫分六步详细讲解了绘制的方法,还讲解了中国画的形式及草虫画着染步骤,是作品欣赏。此书适合工笔画初学者自学之用。
《新工笔文献丛书》图通过画家自述、艺术家访谈、画作评论以及高清图集,呈现当代年轻工笔画家们的心路历程,彰显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更试图勾勒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轮廓、脉络与方向。该丛书的出版,并非意味着这一任务的结束、目标的实现。相反,它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当代工笔画的发展绝不会就此止步,画家们的探索更不会就此停止。就让我们站在这新的起点,再次期待,期待这些年轻的艺术家能此刻的成就,迎向更为辉煌的未来;期待他们的画作为中国当代工笔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提供更多的可能。本书为“新工笔文献丛书”之《雷苗卷》。
于非闇先生是我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本书是画家对自己学习工笔花鸟画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并对中国花鸟画的源流,以及养花养鸟、绘画工具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师夫子自道式的朴素表达,相信对于花鸟画的爱好者,乃至年轻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